《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4月22日。公元353年的這一天,著名的《蘭亭集序》寫成。1915年的這一天,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今天還是兩位香港大導演吳思遠、杜琪峰的生日,生日快樂。還有1994年的這一天,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任內因彈劾而辭職的總統——尼克松去世。1945年的今天,《白毛女》在延安首演。
王羲之的《千字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這一天寫成了。在之前的節目里,我手裡拿的一把扇子上寫著「蘭亭」兩字。好多年輕人問,為什麼你手裡總是拿著一把叫「亭蘭」的扇子?可見傳統國學亟待普及。中國過去的字都是從右往左看的,中國古代只有死人墓道里的字和現在一樣是從左往右讀的,其他都是從右往左、從上往下讀。
《蘭亭集序》完成的這一天被歷史記載下來,說明在中國悠長的歷史文化中,書法被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來傳承,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獨特的。在西方你幾乎看不到書法,只有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國家,比如日本、韓國還有一點兒這種文化。我們重視書法到什麼程度呢?中學的歷史課本那麼薄,但每一朝每一代到最後講文化的時候,都會講到本朝有大書法家某某某,然後配張他的書法照片。可是從來沒有一朝一代記載過本朝有音樂家某某某,本朝有偉大的音樂作品,這部音樂作品是哪天寫成的。在中國,書法家的名字流傳千古,大書法家的作品現在恨不得能賣到成百上千萬美元,可西方沒聽說過有書法家。西方到處立著柴可夫斯基、貝多芬、莫扎特、巴赫、帕格尼尼等音樂家的塑像,而中國立著王羲之的塑像、王羲之的亭子、王羲之的這個那個,但從沒有一位音樂家被做成塑像。我作為音樂人,對此非常痛心。一個民族傳承書法確實很重要,但是對一個民族的塑造,對一個時代的記錄,到今天為止,到底是用音樂傳達人類最樸素的情感重要,還是書法更重要呢?所以在編新版教科書的時候,是不是也能編幾個音樂家進去,哪怕是排在書法家後面。
王羲之是大家能說出來的最大的書法家。中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孩子們的基礎教育都是從「三百千」開始的,「三」是《三字經》,「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南北朝時,梁武帝特別喜歡王羲之的字,他皇帝當得不太好,但是很重視文化和宗教。梁武帝要求一個大才子用王羲之的一千個字,編成 「千字文」。這位才子可謂殫精竭慮,用從王羲之的書法里摳出來的一千個零散的字,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講出了有關天地、人文的最基本的道理,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還押著韻,今天再也沒有人能完成這樣的事情了。最後他用了999個字,有一個字實在是塞不進去了。而且這999個字在《千字文》里沒有一字重複。《千字文》這麼多年以來,成為舊中國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三個教材之一,由此可見王羲之地位之高。
反人類的化學武器
1915年的這一天,人類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這是人類歷史上非常慘痛的一天。科學發展本來是為了讓人類獲得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更美好的夢想,但是這麼多年來,科學進步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首先用於戰爭,比如火藥和化學武器的應用都是如此,並且都給人類造成了非常慘痛的傷亡。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人類為什麼需要藝術,藝術可以用來修正人類的思想和精神。如果沒有藝術,全靠科學,那人類會變成最殘酷的一種動物,只會用科技來互相殺戮,用科技來毀滅自己。化學武器在「一戰」中出現,原子彈在「二戰」中出現。人類開始陷入迷茫:為什麼科學發展了,卻用來殺害人類?所以人類才需要藝術,藝術始終跟科學平行,相互追趕,藝術解釋了人類是什麼樣子,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生活、美好在哪裡。
化學武器的使用是「一戰」中慘痛的事情,那個時候的化學武器遠沒有今天先進,但已經很可怕了。當時的化學武器主要用的是氯氣,是揮發性很強的一種氣體。我雖然沒有經歷過「一戰」,但我自己也是氯氣的受害者。我住在加州,北加州有一個地方叫納帕谷,有兩百多個酒庄,是加州乃至全美國最重要的酒庄聚集地。在那裡有一個節日叫裝瓶日(Bottling Day),每年到了裝瓶日那幾天,就要把紅酒從大木桶裝到瓶子里。這個時候,每個酒莊裡的酒都可以免費品嘗,還可以免費吃乳酪。那次我喝得甭提有多高興了,後來我在一個酒庄看見一個大桶橫在那兒,桶上面有個眼兒,就是原來放塞子的地方,塞了一個紙杯。我一想,這不就是讓大家嘗酒用的嗎?於是我把紙杯拿起來,懷著極為貪婪的慾望,把鼻子伸到那個眼兒里去,想先好好聞一聞這酒,深深地吸了一口,結果吸到的是氯氣。因為那個木桶已經裝完瓶了,但桶壁上有一圈需要清洗的酒殘漬,為了能把殘漬清洗乾淨,就把鹽酸倒在了桶里,把紙杯插在眼裡。結果我就把鼻子伸進去使勁聞了一下鹽酸揮發出的氯氣,氯氣一碰見水,就又變成鹽酸。所以我從鼻黏膜一直到胸腔,都火辣辣地疼。當時我都快瘋掉了,我說:「快快快,快把經理叫來。我是一個音樂人,現在唱不了歌了。我現在就起訴你。」在美國,特殊物品必須得明確標識出來。連地上有水都得明確標識說這地方滑,否則有人不小心摔了一個跟頭,就可以訴訟。酒庄經理被我嚇得趕緊道歉,如果是一個純美國人,這事絕對不輕饒他,如果起訴,至少判酒庄賠十萬美元。但是咱們中國人比較中庸和善,尤其聽不得人家說軟話道歉什麼的。最後我說:「算了算了,不用賠了。」但我那天的納帕谷之旅也毀了,因為喝不了酒了,什麼也聞不見,得不停地往鼻子里灌水,特別難受。
我只聞了一下氯氣就成了這個樣子,所以不難想像如果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對士兵的傷害有多麼巨大。氯氣甚至還會致盲,希特勒1918年在戰壕里碰到這種化學武器,眼睛都快瞎了。可能也是由於這個化學武器導致他有點兒陽痿,要不為什麼希特勒一輩子無後,也沒有發生這方面的緋聞。
在「一戰」的時候還發生過重大的事故,一艘裝滿了化學武器的萬噸巨輪在港口被炸沉,導致整個港口發生了災難性的大污染。所以化學武器是一定要禁止的,最後各國簽署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從那之後,只在一兩次極小的局部戰爭中交戰雙方互相控訴對方使用了化學武器,但是「二戰」中就沒有大規模地使用過化學武器。
現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指核武器、化學武器還有生物武器。生物武器更加殘酷,化學武器只是使用在戰場的士兵身上,但不管是平民還是士兵,都逃不過生物武器的魔爪,可以直接致病,是反人類的惡魔。因此一定要禁止這種武器的使用。
最後一個北上的香港導演
今天是兩位香港大導演的生日,一位是曾經擔任過香港導演協會會長的吳思遠導演,一位是杜琪峰導演。香港導演北上現在已經成了大趨勢,內地電影市場越來越大,動輒超過十億票房,票房紀錄光2012年就屢次被打破。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香港導演開始陸續北上。導演們其實也是逐水草而居,哪裡有市場就去哪兒,好萊塢有市場就去好萊塢,好萊塢去不了就來內地。
吳思遠導演應該算是香港導演中第一個北上的,來到了他的故鄉上海。香港電影圈其實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上海搬到香港的那些電影公司和導演建立起來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香港電影圈裡還在說上海話,可見上海當時對於香港電影的影響多麼巨大。香港電影實際上一直到李小龍時代才形成自己的風格。吳思遠導演本身就是上海人,所以他第一個回到了內地。
而杜琪峰導演應該算是香港電影大導演里最後一個北上的。杜琪峰是香港黑幫片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比日本導演北野武還要兇悍、殘酷而真實。導演們永遠分成不同類型,有的導演就想拍商業片,製片人讓我拍什麼我就拍什麼;有的導演覺得我要堅持,我要當藝術金剛。杜琪峰導演就是堅持自我到最後的導演,一直在香港拍標準港式黑幫片,充滿濃濃的香港味道。
香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華語片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超過了之前的《功夫》,有七千多萬港幣,相當於五千多萬人民幣,但遠不足以負擔今天的演員片酬、製作成本。如果香港電影只依賴香港市場,只能拍成本相當有限的電影。所以在吳思遠導演北上很多年後,最後一位堅持在香港拍港片的大導演杜琪峰這一兩年也開始北上拍內地票房片。市場潮流浩浩蕩蕩,一個屬於香港電影的時代就這樣過去了。
深謀遠慮的尼克松
1994年的這一天,尼克松總統去世。有些總統是因為被刺殺或者病故沒有做滿任期,而他是一位因為犯了錯誤遭彈劾被迫提前辭職下台的總統。柯林頓總統當時也差一點兒被彈劾,但最終還是挺過去了。
尼克松總統竊聽了反對黨總部。在美國,反對黨很重要,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