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4月11日。1997年的這一天,王小波先生去世。1241年的今天,蒂薩河戰役決定性地打敗了匈牙利。1945年的這一天,美軍解放了位於德國魏瑪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神一樣的王小波

說起王小波,我有千言萬語,但是真到了要講他的時候,又不知從何說起。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

我個人熱愛寫作,熱愛做音樂,也熱愛拍電影。每當看到偉大的作品,我經常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樣。大部分音樂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電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覺到差距有多大,就是我可能做到一部分,但是不可能拍出一部那麼完整的好電影。但是讀王小波的時候,我完全沒辦法拿自己去做衡量和比較。很多人說他是中國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從翻譯作品中還是能感覺到卡夫卡頭腦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現在有人自稱 「五百年來白話文第一人」,但跟王小波一比簡直是相差得太遠了。王小波營造的是一個世界,你明明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但是你又並沒有把它當成寓言或者童話去看待。每次讀王小波都覺得心在飄浮。讀《萬壽寺》,每次都像一個信佛的人在讀佛經、一個基督徒在讀《聖經》一樣,發自內心地充滿喜悅:白話文原來可以營造出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氛圍,還有這樣的節奏感。節奏感其實是可以學習的,但是王小波營造出的氛圍是極為精彩而非人化的,就像神一樣。我讀許多人的文字的時候,一邊看一邊揪心:怎麼突然就綳不住了,怎麼突然落地上了,怎麼突然又控制不住飛到天上去了?但是王小波的作品始終讓人特別放心。他一定能保持在離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不接地氣,不會成為現實主義,但是也不至於神經兮兮,他始終保持著漂亮的速度和軌跡。

蒂薩河戰役——蒙古人的光榮

蒂薩河戰役是有史以來洲際戰爭中最漂亮的一場戰役。歷史上數次洲際戰爭中,十字軍東征簡直就是胡鬧,亞歷山大東征和拔都西征都可以列為洲際戰爭的典範。

拔都西征以區區幾萬人的蒙古軍隊,在四個月之內就把五倍於自己的歐洲基督教聯軍打得落花流水。歷史上每當發生軍事思想革命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摧枯拉朽的戰爭。就像閃電戰剛出現時,誰都無法想像波蘭、法國這麼強大的國家竟會一夜潰敗。

蒙古拔都西征時的側翼包抄就是一次軍事思想上的革命。因為當時歐洲人只會兩邊面對面打,士兵全都戴上重裝甲,拿著長矛,馬也都披上鎧甲,兩邊對沖。而蒙古人先在正面揚弓吸引,然後從側面突襲。其實蒙古的馬很矮,而歐洲人高馬大,但歐洲的馬和騎士都穿著重甲,所以跑不快。蒙古連人帶馬全都不穿鎧甲,極其快速靈活,僅憑側翼包抄這一招,蒙古居然在四個月之內橫掃整個東歐。

蒂薩河這一仗以少勝多,蒙古以四萬人的軍隊,打敗了匈牙利國王率領的七萬大軍。現在一炮能打死幾十人,而那時只能一個一個拿刀砍,難以想像竟然砍死這麼多人。蒂薩河一役之後,整個東歐從奧德河到第聶伯河、從波羅的海到多瑙河都被蒙古佔領,建立了由元帝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窩闊台汗國組成的蒙古帝國。這一仗使蒙古達到軍事頂峰,也奠定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版圖。所以蒂薩河戰役是蒙古拔都西征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一仗,也是蒙古人的光榮。

美軍解放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1945年的這一天,美軍解放了位於德國魏瑪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當時美軍看到裡面的慘狀大驚失色,立即報告巴頓將軍。巴頓將軍在回憶錄里寫到,他一邊看一邊吐,因為不能想像人類對自己的同類竟能做出這樣殘忍的事情。巴頓將軍當即下令,讓整個集團軍的所有官兵都來參觀。

一支軍隊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最重要的基礎。日本偷襲珍珠港,全殲太平洋艦隊主力,在珍珠港殺死幾千名美國人,所以美國人對日本懷著刻骨仇恨,甚至在珍珠港豎起大牌:殲滅日本人。日本襲擊完珍珠港,美國第二天就向日本、德國、義大利同時宣戰。其實德國從來沒跑到美國領土上放過一槍,並且德裔美國人的數量僅次於英裔,是美國的第二大移民來源,甚至歐洲盟軍總司令、巴頓將軍的上級——艾森豪威爾將軍本人就是德國後裔。美國為什麼要打德國?很多美軍官兵根本就不清楚。於是巴頓將軍讓所有的官兵來參觀集中營,讓他們明白納粹德國的反人類罪行,明白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電影《甘地》獲八項奧斯卡獎

1983年的這一天,美國電影《甘地》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八項奧斯卡獎。關於偉大歷史人物的電影通常不容易拍好,因為拍不那麼有名的人,可以稍微地調整一下。但是拍像甘地、林肯這樣級別的人,必須非常謹慎。人生很多時候不符合電影的邏輯,也不符合電影應有的起承轉合。所以在完全不虛構的情況下,把偉大人物的故事組織成一個符合電影內在語言和邏輯的作品,實屬不易。而《甘地》就是一部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傳記片,可以拿來當作教材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