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3月25日。1991年《與狼共舞》榮獲第63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獎。在1970年的這一天,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客機「協和號」首飛。1976年的這一天,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去世。1924年的今天,魯迅先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祝福》發表。
《與狼共舞》《阿凡達》都是西部片
1991年,《與狼共舞》獲第6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部電影是史詩性的大片,凱文·科斯特納也因此片成名,成為一線巨星。實際上,《與狼共舞》是典型的美國西部片故事。西部牛仔片是美國的一大類影片,如果看過那些黑帽子白帽子揣著槍的電影的話,其實應該看出來《與狼共舞》是繼續沿用傳統西部片的故事。這個故事講來講去,就是說一開始白人來了,而白人通常是上尉(Captain),跟團政委是一個等級。在西方的文學作品裡,不論是法國還是英國、美國,上尉都成為這種題材劇情傳統里非常重要的人物,英俊、瀟洒,一定是上尉,少校可能是因為太老了,大家覺得不太好,少尉官又太小,也不太好。通常是上尉去列印第安人,然後列印第安人的時候會愛上印第安酋長的女兒。同時在部落里一定會有一個特彆強壯勇武的印第安青年,也深愛著這個酋長的女兒,於是在這中間發生了三角戀。最後一定要這麼來解決,壞人也就是美軍來了,他們要剿滅這個部落,然後這位本來是美軍當中一分子的上尉,因為愛上了這個酋長的女兒,認同了這個部落的文明,愛上這些在白人眼裡不是人、其實是人的人,然後幫著他們一起對抗壞蛋,這就是故事核心。西部片當然有好幾種類型,這是一種跟印第安有關的基本延續下來的故事模式。美國有很多故事的類型模式,幾乎不改變,也不願意改,因為大家就喜歡看這個。就像音樂片一樣,歌舞片永遠都是百老匯那一套,西部片永遠就是這一套,這一套大家願意看。《與狼共舞》最重要的是把西部片拍成了史詩大片,所以獲得了輝煌的成功。
其實《阿凡達》也是這種類型,我看《阿凡達》的時候,看了半天,我說這不就是《與狼共舞》嘛,《阿凡達》的故事跟《與狼共舞》幾乎一模一樣,也是傳承了美國西部片這一類故事的核心。《與狼共舞》是把這個故事核心拓展成一部史詩去拍了,《阿凡達》又向前進了一步,用了高科技去拍。總而言之可以看到電影在進步,經常是因為技術進步,就可以不停地把原來的故事向更大的或者向高科技的方向拓展。所以,《與狼共舞》實際上是這麼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核心的史詩拍法,得獎實至名歸。
四十多年前的超音速飛機
1970年,「協和號」客機首飛成功,這在當時是劃時代的事件,人類終於有了超音速客機。人類永遠想讓自己的速度更快,最開始有了飛艇,後來有了螺旋槳飛機,之後又有了噴氣式飛機。但是人們永遠不滿足,不滿足就是人類前進的最大動力。一般的噴氣式客機也就0.7~0.8倍的音速,「協和號」飛機比普通飛機快了兩三倍。這意味著跨大西洋飛行,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從倫敦飛到紐約,但這種飛機坐上去之後,發現噪音極大。
研究發現,音速對飛機來說是一個臨界速度,一旦超過這個臨界速度,就會產生音爆,導致整個空氣的氣流都發生改變,音爆對飛機的機體強度要求特別高。當超音速飛行的時候,聲音會非常非常大,大家閉著眼聽天上的聲音,你只要聽到特別勻速的「嗚……」的聲音,一般是客機,如果是特別刺耳、銳利的聲音,那就是戰鬥機在穿梭。看過航展的人會知道,一旦出現音爆,飛機的聲音會大得可怕。
超音速飛機不光噪音巨大,而且成本很高。當飛機超音速飛行的時候,發動機的推力要特別大。正常的客機推力比只有0.2~0.3,就是大概100噸的飛機,發動機有20噸、30噸的推力就飛起來了。但當飛機超音速飛行的時候,對發動機的要求特別高,而且用的還不是省油的渦扇發動機,當時還沒有渦扇發動機的技術,用的是渦噴發動機,非常費油,四台發動機在一個平台上。當時這種飛機能搭載的人數是極少的,只能載100多人。英法兩國共同研製,共生產了20架,其中僅有16架投入運營。因為成本極高,所以只有有錢人才坐得起這種飛機。2000年的時候,「協和號」飛機搭載了一飛機德國有錢人去美國休假,不幸的是飛機失事了。我還記得電視里當時播放了飛機失事的過程,法國總統的車隊開進機場,正好看到這架飛機失事,把失事過程拍下來了,場面非常震撼。這次失事以後「協和號」飛機就停飛了。停飛至今也沒有再出現新的超音速客機,但是未來肯定還會有。「協和號」在差不多一萬米的空中超音速飛行,一萬米高空的空氣是很稀薄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飛機的動力等各方面非常強大。未來的超音速飛機會在特別高的高空飛行,像是在外太空。現在美國正在研製極高超音速飛機,達到7倍、8倍音速的時候,就可以到幾十萬米的高空去飛行,那時候人類差不多都成宇航員了。
蘇聯不知道從哪裡搞來了「協和號」飛機的資料,也仿製了這種飛機,叫圖-144。蘇聯企圖再造出轟炸機來,最後沒有成功。蘇聯製造的圖-144和「協和號」飛機幾乎一模一樣,也是一個大後尾翼,兩台並聯的發動機,平飛的時候飛機是直的,而且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機頭能向下折一個大角度。因為飛機為了超音速飛行,機翼要非常後掠,在降落和起飛的時候就需要一個非常大的仰角,不像一般客機是平著降落。所以,降落的時候,飛行員看不見前面的跑道。所以只好用了非常高的成本,做了一個這樣的機頭,能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彎下來,非常像一隻天鵝。
英國陸軍的光榮——蒙哥馬利元帥
1976年英軍的蒙哥馬利元帥去世。現代英軍陸軍史上名將不是太多,而海軍史上卻將星如雲,因為英國是海上帝國,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有過無數光榮的戰史,名將雲集。英國不是個大陸國家,所以陸軍不是太強,在陸軍的戰史上,能排上號的陸軍名將也就只有曾經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以及這位蒙哥馬利子爵。那個時候英國都是貴族指揮,威靈頓是公爵,蒙哥馬利元帥是子爵。在英國成為一個爵士不容易,要有非常非常重要的貢獻,因為爵士是不能世襲的,只是給你個人的一個榮譽。蒙哥馬利因軍功被封為子爵,這在軍隊里也是很難的。蒙哥馬利不但是陸軍元帥,也是英國「二戰」中西歐盟軍和北非戰場的重要指揮官。
西方歷史上記載二次大戰的轉折點是阿拉曼戰役,但在東方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都出動了百萬大軍,阿拉曼戰役雖然在兵力、戰鬥規模上跟斯大林格勒戰役確實不能比,但是阿拉曼戰役的作用是巨大的,因為這場戰爭使非洲戰場扭轉了形勢,而且打敗的是德國戰神「沙漠之狐」隆美爾。隆美爾在德軍中至少排在前三名,當時快被神化了,大家聽見隆美爾都聞風喪膽。蒙哥馬利當時是英國阿拉曼前線的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是一位履歷完整、根正苗紅的軍官。蒙哥馬利畢業於英國最好的軍校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相當於美國的西點軍校,做過參謀長,開過槍、殺過人,在「一戰」中負重傷後逐級晉陞。這種類型的軍官打仗非常穩。什麼樣的軍人打仗非常大膽呢?文人打仗,滿腦子詩意,想出很多怪招;再有一種就是草莽出身,不走尋常路,隆美爾其實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像蒙哥馬利這種軍校出身、履歷完整、根正苗紅的軍官,基本都不會採用什麼奇襲戰法讓自己名垂青史,他這種類型的指揮官通常就認為打勝仗最重要。蒙哥馬利打的仗沒什麼非常值得誇耀的地方,但是非常穩妥,堅決不冒險。所以阿拉曼戰役中蒙哥馬利就是以這種穩妥的方式打敗了隆美爾。當然,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英軍在兵力、武器裝備,特別是後勤供應方面比德軍佔有明顯的優勢。這之後蒙哥馬利一直把隆美爾打回歐洲並一路追擊,同時還和西邊打過來的巴頓將軍比賽登陸西西里。
實際上,蒙哥馬利和巴頓倆人一直在互相爭功,一直在較勁。因為倆人都是那種好勝的性格,誰也看不上誰。蒙哥馬利是英國人,心裡總覺得:我是大英帝國的將軍,我比你厲害。他們當時各自在東西兩翼,全殲了在北非的數十萬法西斯,取得了北非戰役的勝利。然後倆人又一塊兒登陸西西里,看誰先打到墨西拿省首府。最後在激烈的競爭中,是巴頓將軍率先開進了西西里墨西拿城。蒙哥馬利是一個典型的有事藏在心裡的英國人,而巴頓是那種到處演講、非常高調的人。巴頓和蒙哥馬利原來是平級的,但巴頓曾跑到醫院裡給了一個裝病的懦夫一個嘴巴,這件事後來被美國記者報道出來,那之後巴頓就沒再陞官。而蒙哥馬利的官卻越升越高,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蒙哥馬利已經在巴頓之上了。他是西線部隊的總指揮,當時艾森豪威爾是總司令,但是實際上最重要的地面部隊就是蒙哥馬利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