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3月24日。1980年的今天,《克萊默夫婦》榮獲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大獎。1990年,「華人之光」王安去世。1949年的這一天,《王子復仇記》獲得了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

電腦科技先驅——王安

1990年的今天,王安先生去世。年輕人可能不太了解王安,大家都知道喬布斯、比爾·蓋茨,知道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等,而王安先生應該是這一行業的先驅。王安先生曾經是美國最成功的華人之一,被稱為「華人之光」。 1945年,王安去美國留學,在哈佛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走的是典型的 「一代半」華人道路。「一代半」華人是指在中國接受了一部分教育,在美國完成了最終的教育,像王安、李安等都可以稱為「一代半」華人。第一代華人對美國的很多東西接受不了,而第二代華人已經跟美國人差不多了,數學不好、愛玩等。「一代半」華人在美國應該是最成功的。

王安在美國接受了教育,他是一個非常聰明而且有發明天賦的人,先後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三十幾項專利,都集中在電腦科技行業。王安從事的這個行業是當時的朝陽行業,他經過了幾步跳,先是自己拿一點兒錢搞一些發明,然後申請一些專利,之後把一項重要的專利賣給了IBM。當時的IBM還沒有後來那麼大,還不是電腦巨頭。王安將專利以40萬美元賣給了IBM,然後自己開始創業,開創了王安電腦這個品牌。

王安電腦公司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尤其在80年代應該算是世界一線的大品牌。當時有幾個世界一線大品牌,今天大家都沒聽說過。我還記得1986年,我媽媽從德國給我帶回來一台電腦,3萬塊錢。1986年,一個人每月才掙幾十塊錢,那個電腦3萬塊錢,叫「康莫德」,這是當時的名牌,還是當年奧運會的專用電腦,不過後來這家公司倒閉了。王安電腦公司也是如此,當時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弱於IBM,排名最高的時候曾經排到美國500強的第140多名。王安本人白手起家,排進了美國富豪榜前10名,這是非常少見的。因為美國不像現在的中國,中國現在的很多億萬富豪都是靠一些機遇淘到第一桶金,從而白手起家。而當時的美國是一個有150年old-money(世襲財產)的國家,有一代一代人傳下來的大企業,像沃爾瑪等,沃爾瑪後來分家以後,幾個孩子的財富還都能排在美國前10名。所以在一個積累了150年財富的國家,靠白手起家能排進美國富豪榜前10名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王安的最高榮譽還不是錢, 1986年10月28日,在紐約自由女神像落成100周年紀念儀式上,王安被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接受了里根總統頒發的「自由獎章」。除王安以外,獲此殊榮的還有另外一位華人,就是大建築師貝聿銘,香港中銀大廈、巴黎盧浮宮外的金字塔、北京香山飯店都是他設計的。當時王安、貝聿銘成為「華人之光」,後來在1988年,王安還入選了名人堂(Hall of Fame)。美國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擁有各種發明專利最多的國家,但一百年來在這麼多的發明家中間,能夠進入名人堂的只有幾十個人,王安就榮列其中,大發明家愛迪生也在內。

王安電腦公司巔峰時僱用人數達3萬多人,年收入30多億美元。這個時候,王安的公司及個人榮譽達到了巔峰。之後他的公司便急轉直下。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王安即使再融入美國,他也是一個「一代半」移民,他雖然接受了美國的教育,但是很難接受美國的很多傳統和文化。比如說,美國人不會把什麼都留給孩子,再加上美國有高額的遺產稅,美國大富翁的孩子都是自己打工上大學,或者貸款交學費,畢業後自己還。可是華人不一樣,華人在美國小到開一家餐館,大到像王安這種巨頭,都是在為孩子奮鬥。所以王安把這個企業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而不是像正常的美國企業一樣去上市。其實上市不光是募集資金,圈一筆錢只是其中的一個目的,更重要的是把這個企業從一個人說了算變成一家公眾公司。當然,後來王安還是被逼上市了,他不得不擴大資產,跟IBM競爭。所以後來在被債主逼迫下上市。上市的時候還是發生了奇蹟,公司的市值一天翻了好幾倍,因為當時美國人民對他的企業還是信任的。

但是好景不長,王安把公司交給兒子以後,企業連續出現了幾次重大決策失誤。高科技企業沒什麼資產,不像重資產企業,即使賠了錢,還有資產在那兒,高科技公司只有辦公桌,以及不值錢的電腦,高科技公司全靠自己的科技、決策佔領市場,一旦決策失誤,立即就轟然倒地。短短几年之間,王安電腦公司的市值迅速蒸發,在一年之內就從最高掉到市值不到1億美元。市值不到1億美元,不要說500強,就連5萬強都排不上了。然後整個公司大裁員,在美國只要一開始放血裁員,公司基本就不行了。因為在美國裁員不像在中國,在美國裁員要依據各種法律並滿足工會的要求,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從幾萬人裁到幾千人的時候,這個公司基本上就算完了。

1988年王安獲得最高榮譽後,只經過短短四年,1992年,曾經那麼強大、排到美國500強140多名的王安電腦公司,破產倒閉。在王安1990年彌留之際,自己也意識到了公司的問題,他在病床上強迫自己的兒子辭職,請來了一個美國的職業經理人,但是這個時候大廈將傾,已經難以挽回。曾經那麼龐大的一個品牌和公司,就這麼轟然倒下,這也是給所有辦高科技公司的人一個巨大的警醒。企業還是一定要按照現代的市場規律來辦,而不能像過去一樣,爸爸傳兒子,兒子傳孫子,這樣傳下去最後只能破產。

造夢工廠的現實主義電影

在電影學院,有些電影是必修課,《克萊默夫婦》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現實主義電影的典範。好萊塢電影的題材就是造夢,在生活中看不到的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在電影中都能實現。但是好萊塢也拍了一些現實主義的電影,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那個年代美國剛剛經歷了越戰的傷痛,越戰之後社會開始消沉,大家吸毒、搖滾、革命、性解放等,整個社會被撕裂得一塌糊塗。每到這種時候,政客先滾蛋,科技沒用了,商人退到一邊,文藝工作者站到了第一線。20世紀80年代一線的美國電影工作者們拍出了大量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克萊默夫婦》就是其中之一。

《克萊默夫婦》講的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在生活重壓下掙扎地生活。這部電影有兩位好萊塢巨星出演,達斯汀·霍夫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在電影中飆戲,從頭飆到尾。雙人的戲不太符合好萊塢電影的規律,好萊塢電影一般要用大場面,要講各種各樣的製作,而《克萊默夫婦》全靠兩個人演,而且也不是破鏡重圓的故事,因為真實的生活沒有這麼美好。愛情在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中,也占不到那麼大的比例。

最讓我感動的是,那麼多年的夫妻勞燕分飛,男主人公想要傷感,卻沒空傷感,因為他失業,他要去找工作,他要去面試,還要給孩子做飯,送孩子上學。以前是他老婆做飯,現在他笨拙地煎雞蛋吐司的時候,燙了手,鍋掉了,然後他一腳把鍋踢飛。那一段表演非常精彩。把鍋踢飛的時候,他一下子呆在那裡,幾秒鐘的傷感之後,還是馬不停蹄地繼續,因為時間來不及,要送孩子上學,要去工作。坐在那兒多愁善感、互相寫情書,那是童話的愛情,不是現實主義電影。

《克萊默夫婦》是一部極為優秀的片子,好萊塢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拍這樣的電影,但那個時代誕生了一大批這種優秀的電影,和《克萊默夫婦》同時代的優秀電影還有《母女情深》《金色池塘》《獵鹿人》等。《金色池塘》也是一部獲奧斯卡獎的優秀電影,也是有兩位老戲骨飆戲——凱瑟琳·赫本和亨利·方達。《獵鹿人》講的是越南戰爭的傷痕,也是部現實主義的片子,完全不像好萊塢電影,而像歐洲的那種現實電影,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奧斯卡獎。如果熱愛電影,一定要去看看《克萊默夫婦》,這部電影是每一個電影學院的必修課。

莎士比亞的宮斗劇

1949年,《王子復仇記》獲得第2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現在這部電影已經不叫《王子復仇記》了,叫《哈姆雷特》。由於中國老百姓最愛看的就是狸貓換太子、王子復仇等這種後宮爭鬥的宮廷戲,所以當時翻譯成了這麼一個很商業的名字。只要拍得好,有關莎士比亞的各種各樣的戲劇、電影,包括講莎士比亞本人的故事都很容易得獎,描寫莎士比亞人生的《莎翁情史》也得過奧斯卡獎。《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眾多戲劇中最被全世界人民熟悉的一部,裡面的經典台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家喻戶曉,比較統一的翻譯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在當時的戲劇邏輯下,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