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3月19日。1279年的今天,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任小皇帝在崖山投海,南宋滅亡,綿延了數千年的漢人政權由此滅亡。1996年的今天,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逝世。1966年,《音樂之聲》—— 一部優秀的音樂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南宋滅亡

1279年的這一天,南宋最後的大忠臣陸秀夫在崖山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崖山成為大家心目中悲傷的標誌。有記載說當時不僅是君臣,皇太后也一起投海自盡,而且最後退到崖山上的十萬軍民也一起投海了。這個描述非常壯烈,不過我不太相信十萬軍民能一起投海,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實際上應該是在海戰中沉了很多船,很多人落到了水裡,還有一部分其實是投降了。但是總的來說這是南宋英勇抵抗到底的一群忠臣、軍民一起退到了沒有寸土的情況下,到海上繼續抵抗。南宋的主力在臨安基本上已經都覆亡了,到後來將士們顛沛流離,輾轉不停地背著小皇帝一路奔波抵抗。那些英勇的忠臣、軍民,如陸秀夫等,最後無路可走才投海自盡,當然也包括兵敗被俘不屈就義的文天祥,這些人都是應該被紀念的英雄。

這次的失敗在中國的歷史上不是一次簡單的改朝換代,這是漢民族從那麼久遠的夏、商、周、秦、漢、晉、唐、宋以來,綿延多年的漢人政權最後的存亡時刻。但實際上,剿滅最後這一股南宋忠勇軍民的也是漢人。因為蒙古人不善水戰,只要有陸地的地方,蒙古鐵騎就能戰無不勝,他們曾向西一直打到匈牙利,向南一直打到越南。而當時的水戰都是由投降了蒙古人的漢人在打,正是這些人將小皇帝一直追到了崖山,從此南宋滅亡,元朝建立。

很多人說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那之後中國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下,到了明朝好不容易恢複了一下,但是滿洲人又來了,建立了清朝,所以有人說,長時間的外族統治使得中華文明在中國失傳,而在日本傳承下來了。我個人不同意「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個說法,我覺得這是士大夫階層或者精英階層的看法。這個所謂的精英階層從來不認為人民跟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能代表國家,自己這個階層完了,這個國家就完了,這點我堅決不認同。國家是人民的,不是一些精英知識分子沒有了、一些上層的文化沒有了,這個國家的文化就沒有了。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只是靠這些知識分子、靠這些精英士大夫來傳承,人民才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應該是全體人民傳承下來的。

崖山之戰後,由於元朝的殘暴統治,大批知識分子被打入底層。對自古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來說,這當然非常屈辱。到了元朝,知識分子被貶到了第九級,除了官和吏,和尚、道士排最前頭,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匠人的排第七,娼就是青樓的妓女,排第八,知識分子——儒,排第九。雖然那個時候知識分子境遇不好,但這對整個中華文化的融合、前進起到了重大作用。之前由於知識分子高高在上,整天就是舞文弄墨,互相唱和,你寫首詩我和一首,純屬知識分子的娛樂。現在要靠寫作謀生,因此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在底層民間寫出了那麼多千古不朽的詩篇和很多美好的音樂,結果使得元朝成為中國各個朝代音樂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寫作也開始用白話文,正是由於士大夫被打到民間,才誕生了大量的白話文,才由此誕生了戲劇,誕生了關漢卿這樣的大師。後來還催生了明清的小說,這對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對整個中華文化的融合,其實並不是什麼大的壞事,只是精英階層有一些損失。

我雖然不同意文化上「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說法,但是在民族存亡之際,出賣國家的就是漢奸,這是毋庸置疑的。漢奸的下場也不怎麼樣,中國有句古話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些漢奸在元朝建立後被蒙古人驅使去攻打爪哇,失敗了。然後又去攻打日本,本來當時已經打勝了,晚上水軍們躺在船上睡覺,結果颳起大颱風,全軍覆沒,船都沉了。征服了全世界的蒙古,在日本家門口被一股神風給吹倒了,導致當時「神風」在日本成了一個特別受崇拜的東西。這些滅亡了南宋的漢奸,和他們消滅的那些忠臣猛將一樣,最後也在海里餵了魚,所以漢奸最後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愛與感動的《音樂之聲》

1966年的今天,《音樂之聲》榮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可喜可賀。音樂片在美國電影里是重要的一個流派,主要是因為美國有百老匯,在有電影之前就有這個傳統。《音樂之聲》也是百老匯音樂劇,演過很多年,那個時候大家都去百老匯里看音樂劇,裡面的歌非常動人,比如《雪絨花》,還有「約德爾調」式的非常典型的中歐民歌,曾流行在德國南部、瑞士、奧地利一帶,特別好聽。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音樂劇,裡面宣揚的價值觀也都是好的,愛國、愛家庭、忠於信仰和傳統等。後來《音樂之聲》被拍成了電影,得了奧斯卡獎。這麼多年來,音樂片獲得奧斯卡獎是極少極少的。因為奧斯卡獎不光講究票房,還要講究深度、突破等,音樂片通常不會拍得很深刻,所以得奧斯卡獎的很少,而《音樂之聲》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這是值得一提的。

陳景潤的貢獻

1996年,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逝世了。陳景潤先生做過我的母校北京四中的數學老師,在我們小的時候天天流傳著陳景潤看書撞電線杆的故事。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後來聽很多認識他的人說,其實他沒那麼傻。那麼說是為了教育我們好好讀書,說你看人家陳景潤走在路上都在算算術,一腦門兒撞到電線杆上了。

陳景潤先生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當然在數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國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國在他之前的很多年,知識分子一直被認為是異類,整個知識分子階層都成了被批判的階級。陳景潤先生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後,1978年《人民日報》史無前例地以大篇幅文章來讚揚知識分子,讚揚陳景潤。這在中國那個特殊時期是非常難得的,知識分子被打壓了那麼多年之後,給國家爭了光,當然這不只是他一人的功勞,從那之後,知識分子才開始慢慢受到重視。

再說一點兒題外話。後來陳景潤先生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清華的教授們除了歡欣鼓舞之外,也發了一些小小的牢騷。當時中國沒有工程院,只有科學院,導致做數學的人特別容易當院士,一輩子只要解出一道難題,就可以當院士,做理科的人發表重要論文,在一個理論上有創新,就可以評院士。但清華全是工科,所以就沒幾個院士,搞工科的人有可能蓋了一輩子房,研製出了戰鬥機、軍艦,但評不了院士,因為沒有理論上的推動,只用了別人的理論。當時中國由於沒有工程院,所以很多在工程上,尤其是在國防科技工業、原子彈、火箭等領域,對祖國做出重大貢獻的這些工程師、科學家,都評不上院士。所以後來,在清華老教授和國防科工委一些專家的推動下,成立了中國工程院。於是工程科學家們地位也就提高了,也可以評院士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