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3月18日,1926年的這一天,發生了「三一八」慘案。1871年的今天,著名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1921年的今天,波蘇戰爭結束,波蘭跟蘇俄簽訂了《里加條約》。1959年大導演呂克·貝松出生,生日快樂。
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武力鎮壓北平遊行示威的學生,造成47人死亡,史稱「三一八慘案」。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講的就是這件事。當年政府向青年學生開槍,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容忍的,學生雖然可能會因為被人挑動而衝動,但總的來說,不管哪一個國家的學生運動出發點都一定是愛國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三一八」學生遊行示威也確是如此。後來大家一直都把「三一八慘案」推到段祺瑞身上,段祺瑞當時雖然執掌北洋政府,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權。直奉戰爭之後,直系軍閥被打敗了,由奉系以及背叛直系的馮玉祥的西北軍共同統治著北平以及北方。當時由於張作霖和馮玉祥兩人互相爭執不下,兩個人其實也都沒有較高的政治威望,最後共同請出了北洋皖系軍閥的首領段祺瑞。段祺瑞為人比較清廉,威望比較高,所以把他請來當北洋政府的頭兒。但實際上段祺瑞就是個傀儡,他除了能控制衛隊——衛隊其實也不一定完全都聽他的——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實權。真正的實權掌握在張作霖跟馮玉祥手中,所以「三一八慘案」的這個賬,應該記到那兩位的頭上。但是段祺瑞本人對這件事還是非常內疚,所以後來段祺瑞下野,去當了義工,終生都在為「三一八」事件贖罪懺悔。
巴黎公社的意義
1871年的今天,巴黎人民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了巴黎公社。實際上巴黎人民一直有戰鬥傳統,在19世紀時就曾多次起來戰鬥,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以及各種歌劇中都有關於戰鬥和街壘的描述。但是巴黎的很多次革命都是資產階級起來革命,而這一次是第一次無產階級起來革命,所以很有紀念意義。巴黎公社最後以被鎮壓告終,但這次起義是在《共產黨宣言》發布之後無產階級覺醒的第一次戰鬥,被載入史冊。巴黎公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誕生了一首著名的歌曲,至今仍然被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傳唱,就是《國際歌》,「英特納雄耐爾」的意思就是共產國際的理想(國際大同),英特納雄耐爾一定會實現。
波蘇戰爭與斯大林
1921年的這一天波蘇戰爭結束,簽訂了《里加條約》。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波蘭是一個弱國,多次被滅國,二戰開始就亡國。蘇俄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龐然大物,紅軍戰功無數,以軍功耀天下。但是在這場戰爭中,蘇俄紅軍失敗了,而波蘭勝利了,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原因。
蘇俄失敗的一個原因是當時革命剛剛成功,俄國革命成功不像我們後來的革命成功是農村包圍城市,俄國的革命直接是從大城市開始。俄國革命成功後廣大的地區還都是白匪軍控制,所以要用大量的軍力來掃蕩這些勢力,在蘇俄紅軍內部也沒有形成特彆強的戰鬥力,當時的紅軍的戰鬥力跟後來打敗德國法西斯的蘇聯紅軍還是不能比的。當時的蘇俄紅軍實際上一大部分是由幾乎一仗沒打勝過的部分沙俄軍隊和沒有戰鬥經驗的工人赤衛隊組成的。當然他們的統帥還是很厲害的,當時年僅27歲的紅軍統帥圖哈切夫斯基年輕有為。他出身於貴族家庭,1914年從亞歷山大軍事學院畢業後,一開始只是沙俄禁衛軍里的一個低級軍官,但在俄國革命中脫穎而出,28歲的他已經出任了工農軍事學院的院長,指揮紅軍的主力部隊圍攻華沙。在波蘇戰爭的時候,斯大林還不是蘇聯的領導人,是蘇軍西南方面軍的政委,在軍隊的位置還沒有圖哈切夫斯基高,但年齡要比圖哈切夫斯基大很多。當時斯大林和圖哈切夫斯基之間發生了很多矛盾,由於互相不配合,本來蘇軍已經打到華沙城下了,最後卻大敗於華沙城下,不但被打回去,而且喪失了大片土地。斯大林因此遭到了圖哈切夫斯基嚴厲的批評。
歷史上波蘭多次亡國,多次被瓜分,一戰後在英法的幫助下,波蘭復國。波蘭東部有一條邊界叫寇松線,是當時英國首相寇松畫的一條線。這條寇松線在波蘇戰爭結束以後,被大大地向東推進,蘇俄由於戰敗,把這很大的一塊土地割讓給了波蘭,所以波蘭佔領了蘇俄大片土地,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國家。這又導致了二戰開始的時候蘇聯毫不猶豫地和德國一起,東西對進,瓜分波蘭,其實瓜分的土地中一大部分都是原來蘇俄的土地。到二戰之後,這個邊界又做了很多的改變,波蘭又把布格河以東這一大塊都割給了蘇聯,而德國的維斯瓦河以東的這一塊地區又割讓給了波蘭,包括普魯士最重要的發源地。
從這裡可以看出,實際上歐洲的歷史非常複雜,拿不同時期的歐洲地圖來看,你會發現這個國家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在那兒,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歐洲各個時期邊界非常非常複雜。可是到今天,沒聽到過哪個歐洲國家提出領土要求,說歷史上這塊領土是我的。今天歐洲大家都達成了共識,就是與其翻舊賬,還不如乾脆一體化,成立歐洲共同體,現在叫歐盟,大家一體化去發展。現在歐盟已經有20多個國家,邊界慢慢都沒有了。所以歐洲作為世界文明最開始領先的地區,今天在邊界問題上、在歷史問題上的認知也是世界領先的,一體化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波蘇戰爭還有一個後遺症,就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圖哈切夫斯基曾經批評過斯大林,斯大林懷恨在心,於是當蘇聯開始肅反的時候,斯大林第一個就向圖哈切夫斯基開刀。當時圖哈切夫斯基已是元帥,率領蘇軍最大的一支方面軍,就是向西準備防禦德軍的集團軍。斯大林派人把圖哈切夫斯基騙到了莫斯科,利用了他老婆的無知,對他老婆說:「你丈夫現在不穩定,可能犯了錯誤,要被批評,他可能會自殺的,你把他的槍偷走吧!」於是他老婆就在下火車之前把圖哈切夫斯基身上的槍偷走了,以至於圖哈切夫斯基下車的時候突然被捕,企圖反抗但槍沒有了。然後就被冠以間諜罪,最後被處決了。圖哈切夫斯基作為紅軍最優秀的統帥之一,當時被譽為「紅軍中的拿破崙」,他主持軍事學院期間確立的那些軍事理論,到二戰期間被廣泛運用,是當時最先進的,包括裝甲兵的運用、大兵團作戰等。但他最後在國內的肅反中還是被斯大林處決了。
曾顛覆價值觀的呂克·貝松
1959年的今天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出生,呂克·貝松生日快樂。我每當看到優秀的導演比我歲數大的時候,心裡就特別安慰,呂克·貝松比我大十歲,所以我還有時間。可是再一看,呂克·貝松拍出著名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時候,比我要年輕得多,看來我還要努力啊。
《這個殺手不太冷》算得上那個時代很難得的經典故事,就是壞人也有人性。那個時代拍出了一系列優秀影片,顛覆了很多人的基本價值觀。這些電影對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從壞人就是壞人、好人就是好人的兩分法,讓觀眾更加關注人性,有人文關懷。電影技術方面,今天再拿出來看也一點兒都不落後,一點兒都不像是那麼多年前拍的電影,依然非常好看。
呂克·貝松是能在好萊塢成功的極少數法國導演之一。英國導演在好萊塢成功的例子很多,尤其是這幾年,奧斯卡獎幾乎都頒給了英國導演。這是因為英國和美國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法國的文化跟美國是完全不一樣的,應該說法國人很看不起好萊塢這種商業文化,所以一般法國導演拍出的影片風格並不合奧斯卡的口味。法國導演跟法國其他藝術家一樣,非常講究藝術。我個人很喜歡法國電影那種法國式的傳統的憂傷的小調式的影像,單機拍攝,非常講究影像。而好萊塢的電影都是好多台機子一起拍,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原則就是明星、明星,所以明星一出來好多台機子要同時捕捉到。至於光,好萊塢電影其實不太講究光,因為用好多台機器一起拍的時候,經常沒地兒放燈,只能吊著燈拍,所以都是大平光。而法國電影的影像就非常不一樣,法國電影用單機拍,周圍都可以有燈,有板擋著,所以光、人臉、牆等每一個地方都特別講究。法國電影追求的就是這種細膩,而美國電影追求的是大明星表演。
呂克·貝松的電影都特別講究藝術,但還不完全像傳統法國電影的風格,他拍了許多到今天依然稱得上經典的電影,算是法國導演中最商業化的一個,是好萊塢中極少數有能力的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導演也非常熱愛中國,還經常來中國。他曾經做過上海電影節的主席。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的每一個演員都非常了得,演員讓·雷諾就不說了,那時候成了法國第一大影星,後來去好萊塢演了很多電影。這部電影還誕生了後來的影后——娜塔麗·波特曼,當時還是個小女孩,演得很好,當時就出名了。如果按照一般的童星來說,這個女孩當時應該就不上學了,因為小小年紀已經成名,然後就會演好多戲,有很多這樣的先例。但是娜塔麗·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