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3月15日。歷史上的今天有兩位梟雄去世,一位是愷撒大帝,一位是曹操。這一天也是蜀國建立的日子,當然這跟曹操去世是有關聯的,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戰神愷撒

愷撒大帝在這一天被刺殺。愷撒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囊括整個地中海的大帝國——羅馬帝國。愷撒的軍功比項羽還厲害,項羽最後失敗了,而愷撒是南征北戰,在整個環地中海地區戰無不勝,最後建立了羅馬帝國,並且把最美的埃及豔后也搞來了。他跟項羽都是戰神,而且他倆創造的成語很像。項羽創造的成語叫「破釜沉舟」,就是項羽率兵去攻打秦軍的時候,把鍋碗全部砸碎,把軍營全部燒毀,目的是讓大家沒有退路勇往直前。愷撒也創造了一個成語叫「Crossing the Rubi」(孤注一擲),在西方用得非常普遍,意思和「破釜沉舟」一模一樣。愷撒、龐培、克拉蘇三個巨頭曾秘密結盟,但後來發生了分裂,龐培在羅馬是非常強大的,愷撒回師南征龐培的時候,要過一條河,就叫盧比孔河(Rubi),愷撒渡過盧比孔河的時候也是破釜沉舟,要與龐培一決勝負,最終愷撒打敗了龐培佔領了羅馬。所以「Crossing the Rubi」這個成語就是形容到了千鈞一髮的關口,破釜沉舟也要過去。

Caesar不但是愷撒本人的名字,慢慢地還演變成了「無上皇帝」的意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無上光榮的頭銜,在歷史上很少見到,但是愷撒做到了。愷撒大帝之後,屋大維也稱自己為「愷撒」。而俄國沙皇娶了拜占庭的什麼公主,她爸爸、爺爺又是什麼君主,總而言之拐了好多彎,他說自己繼承了愷撒,所以也用了「Caesar」這個詞,只是我們翻譯過來,把這個詞譯成沙皇。愷撒的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如果給人類歷史上的名人排名的話,讓全世界人民投票,愷撒至少排在前十名,甚至前五名都有可能。

政治家曹操

東方梟雄曹操在公元220年的這一天去世了。曹操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很難說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是我覺得政治家不能簡單地用好人、壞人來評判。如果從仁義、善良的角度講,可以說沒有一個政治家是「好人」,政治家不說幾句假話,不耍些手段,如何成為政治家?當然政治家會用很多手段,有些政治家比較傾向於法家,比如說曹操,就經常會提到嚴刑峻法;有些政治家比較儒雅,傾向於儒家;有些政治家則追求道家的「無為而治」。但政治家不能以他的為人是個「好人」還是「壞人」來評斷。

從曹操一生的功績來看,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曹操的。曹操是一代梟雄,而且文武雙全,不但能打仗,人也比較勇武,曹操不是紙上談兵,他本人曾懷揣利刃去刺殺賣國賊董卓。曹操一生南征北戰,能征善戰,很少打敗仗,當然他有一次致命的失敗,就是赤壁之戰。曹操的奮鬥史體現了在群雄戰亂時期,一個屌絲通過奮勇努力戰勝了所有富二代後逆襲成功。曹操後來統一的北方,原來是「富二代」群雄割據:這邊是「一門三公」的袁紹與袁術,家族中有三人都是宰相級的人物;那邊孔融也稱得上是「富二代」;還有公孫瓚這種小軍閥。相比之下曹操就是一個屌絲,是太監的養子,但是屌絲通過奮鬥、創業,最終打敗了所有的「富二代」,尤其是像袁紹這樣在北方勢力最大的一個「富二代」,最終也敗給了曹操。

創業中如何建立團隊,如何挖團隊,如何管理團隊,都可以從曹操的經歷中得到啟發。曹操自己手下本來沒什麼人,不像劉備還有關羽、張飛,曹操是不停地一會兒挖這個人,一會兒弄那個人,除了沒把趙雲、關羽弄來以外,其他的大批人才都被他收至帳下,而且這些人對他都非常忠誠。曹操的這個團隊屬於屌絲逆襲奮鬥創業成功的典範,很值得借鑒。

曹操還提倡薄葬。原來漢朝有一個大惡習,就是厚葬,漢朝遴選官員的標準是 「舉孝廉」,誰孝順,成了能當官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於是大家為了表示孝順,就拚命地厚葬,把家裡的東西恨不得全都埋到地底下去。漢朝的厚葬習俗,使大量的國家財富埋到了土裡。從曹操開始提倡薄葬,也不再以「孝廉」來選舉官員了,所以大家也就不用再厚葬了,為社會節約了大量的資源。曹操本人就是薄葬,所以大家看到挖出的曹操墓並不奢華(當然是不是曹操墓也有很大爭議)。據說唯一出土的東西是一個速食麵,上面印著汪涵的頭像,估計是盜墓的時候沒弄乾凈。還有一種說法很有意思,說從曹操墓中挖出來了一個大棺材、一個小棺材,說是「一大人、一小人」。有人說這就是曹操墓;有人說這小的是誰啊,怎麼跟曹操埋在一起了?於是有人說大的是曹操,小的是曹操小時候,網民的智慧太有意思了。

曹操的文學造詣也很高,有很多詩篇流傳下來,比較著名的詩句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等。還有一個成語叫「老驥伏櫪」。曹操還下過禁酒令,但是他自己喝酒,所以他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詩句。從這幾句詩,也能了解曹操這個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說明他還是比較有詩意的、對人生有比較透徹的看法的一個人。曹操沒有稱帝,因為他無論如何不想自己當皇帝,以免被後世寫成亂臣賊子篡位。曹操比較重視自己的名節,他文武雙全,把持大權,實際上就差戴上龍冠。

劉皇叔的蜀國

因為曹操死了,在公元220年的這一天,他的兒子曹丕廢了漢獻帝,自己登基稱帝,把曹操追認為魏國的創始人,叫魏武帝,曹丕自稱為魏文帝。於是劉備也在成都稱帝,但不叫蜀國而叫「漢」。劉備自己說「我是中山靖王的後人,是漢朝的嫡系,是皇親國戚」,所以大家都管他叫劉皇叔。劉皇叔一直以恢複漢朝為己任,等到漢獻帝被廢了,他就正式在成都稱帝,稱為「漢」。以此表明雖然被打到了偏遠的蜀地,但我還是漢的正統,漢朝還沒有結束。但是大家都稱其為「蜀國」,因為他就在蜀這個地方。

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有一個統計說,蜀國當時的人口為89萬,當然後來也有一個考證說這是納稅人口,不是真正的人口,總而言之蜀國的人口是很少的。從古到今,戰爭期間動員能力最強的國家打仗的時候也不能動員到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參軍。如果十人征一,這個國家已經動員到幾乎沒人種地的地步。所以蜀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實際上是很弱小的。大家老說諸葛亮為什麼總是「一出祁山、二出祁山……六出祁山」,不停地打,為什麼不能讓這個國家休養生息一下,為什麼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為什麼總是使用武力,不斷發動戰爭?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得很清楚為什麼要「窮兵黷武」。諸葛亮出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因為劉備建立的蜀國,並不是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所規劃的蜀國,當時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蜀國是三分獨立的蜀國,其中包括荊州,就是湖北、湖南這一大塊。荊州不但富裕,而且人口多。但是後來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蜀國只有之前所說的不到一半的地盤,而且偏居在西南一隅。從荊州帶來的那些精兵強將如果不能打出一塊天地,而是困守在四川這塊地方,八九十萬人口就算十人征一,最後八九萬兵也沒辦法打仗了。而且黃忠、馬超等能征善戰的將領一個一個死去,所以諸葛亮沒有辦法,就只能不停地南征北伐,為蜀國開疆拓土,不然困守在西南一隅的蜀國必亡。但最後還是不幸被諸葛亮言中了,因為魏國有大半個中國那麼大,蜀國無論如何是打不贏的,諸葛亮不停地出戰,還是被困守在蜀國的那個小盆地中,無法繼續征戰。實際上蜀國在建立的時候,就是一個比較弱的小國,如果沒有諸葛亮這些人,早就滅亡了,有這麼幾個雄才大略的人,才堅持了幾十年,但最終還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