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3月2日。1983年索尼公司和飛利浦公司正式讓激光唱片上市,開創了數碼音樂的新時代,到今天正好是數碼音樂三十年。再有就是1995年,著名的雅虎網站成立公司了。1944年的今天,著名的《卡薩布蘭卡》——在那個時候譯為《北非諜影》——榮獲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左聯與《三閑集》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在上海成立。左聯成立有很多意義,歷史課本都講了,就不再多講了,就講一些有意思的小事情。

實際魯迅當年是一個非常激進的人,看不慣的東西他都要罵一下,所以魯迅是左右派都批評,批評右派、資本家、大走狗,左派也批評一通。然後左翼作家們批評魯迅說,魯迅你根本不是無產階級作家, 你是有錢的,第一個有錢,第二個有閑,第三個還是有閑。魯迅的收入當然不算無產階級,當時最高的時候是在《晨報副刊》上寫千字一百大洋,已經到了天價的地步,恨不能寫一禮拜就買輛車了。他同時還兼著教授等職,收入非常高。魯迅能養一大家子人,周作人他們家也都靠他養著。

魯迅因為有錢,被清貧作家罵說不是無產階級,魯迅是一個久經風浪的人,各種論戰都經歷過,根本無所謂,馬上出了一本新的雜文集就是叫《三閑集》。你不是罵我有錢有閑第三個還是有閑嗎?我就三閑咋的吧?

《三閑集》擠對了一通左翼作家,某某說他自己是無產階級作家。昨天上街問拉洋車的,答曰並未派遣。純粹為了打筆架,魯迅先生偷換一概念,你說你是無產階級,我問無產階級了,我問拉洋車的了,可回答說無產階級沒派你來,你憑什麼說你是無產階級啊?這是吵架里很重要的一招。

Yahoo!

1995年雅虎成立公司。

華人在美國科技方面的成就遠超文化方面,好像在美國文化方面很少有大成就,除了兩位大導演李安和吳宇森。但華人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從得諾貝爾獎的這幾個美籍華人,到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里的大量華人,為美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雅虎創立者楊致遠是一位華人,被稱為華人之光,因為雅虎創立的時候,一枝獨秀,在矽谷、在互聯網界幾乎是傲視群雄,一覽眾山小。當時雅虎幾乎壟斷了搜索引擎,幾乎壟斷了電子地圖,美國當時還沒有GPS,出行都要先列印一張雅虎地圖,雅虎能在起點和終點間標出路線,告訴你在哪兒拐彎等。雅虎幾乎壟斷了線上的新聞,以至於它叫Portal(大門),叫門戶網,先從我這兒進,其他東西都在我下面分了很多的頻道,很多頻道都是排第一,新聞也是排第一。那個時候雅虎還壟斷了郵箱。

我最好的搭檔——多年老友老狼,他現在的太太——當年的女朋友,去美國留學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去雅虎服務了,因為她是最原始的老員工,那時在雅虎有Option,就是期權,期權這個東西會漲的。但後來狼嫂為了愛情,毅然決然回國,最後嫁給老狼。老狼跟我說,他有時候會偷偷看雅虎股價漲到了多少,從最開始的1美元漲到138美元。138呀,你知道我得唱多少回「同桌」才能唱出138美元來。我跟他說,愛情,愛情無價啊。

雅虎是一個完整的經驗和教訓,以無敵的姿態起來的雅虎,幾乎壟斷了一切,後來稍微一停滯,被Google(谷歌)迅速超越,給了雅虎巨大的衝擊。現在Google把(電子)郵箱也拿走了,把搜索也拿走了,把(電子)地圖也拿走了,這是當時雅虎最強的三樣,現在全在Google。Google地圖已經做到實時的街景拍攝。新經濟就是這樣,不像過去汽車廠、房地產有一堆重資產,新經濟的資產就是人,全靠創意,全靠高科技,一旦被超越,再追回來很難。

數碼音樂三十年

今天是數碼音樂問世三十年的紀念日,1983年出現了數碼唱片,將音樂向前推進了最大的一步。

在過去,音樂受限於載體,始終不能做到唱得多好、演奏得多好,耳機里聽到的就是那麼好。最開始的介質就是劇場的空氣,然後有了大音箱,再後來有了機械轉動的唱片。不過這種唱片的頻響和寬容度有限,因為它是機械刻上去的,所以高頻也不行,低頻也不行,中間有很多細節做不到。後來產生了磁帶,又前進了一大步,但磁帶有一個問題,就是磁帶轉速越快,容量越大,音質越好。如果這樣的話一盒磁帶只能放一首歌,這個成本承擔不起;於是就多放幾首歌,轉速放慢,但音質就下來了,所以對音樂人來說就很痛苦,怎麼都做不到兩全。

等到數碼音樂來了,這些問題都沒有了,它完全能做到原來是什麼樣子到了你那兒還什麼樣子,不會經過線衰減,不會經過頻衰減,不會經過磁頭的磨損衰減……音樂終於迎來了這個偉大的時代。那些微小的、細膩的東西,你都能聽清楚,都能感受到。

數碼音樂的誕生,極大推動了音樂的前進,但同時也極大地傷害了音樂版權。因為數碼音樂複製非常容易,導致了各種各樣的複製品,出現了大量的盜版,降低了音樂的質量。在數碼音樂誕生之前,雖然也有盜版,但是盜版成本很高,所以盜版沒有那麼猖獗;現在數碼音樂來了,極大地降低了盜版成本,甚至幾乎到了無成本的地步,導致整個音樂版權迅速崩塌。

我個人觀點是,音樂版權應該放開一部分,比如說複製權等,但是有很多好的東西還得留住。如果沒有任何回報,大家拿什麼去生產音樂?做音樂是有成本的,數碼音樂也得有錄音設備,但是最後產品往外推的時候,變成了無成本的。音樂行業沒有收入,靠什麼支撐下去?尤其在中國,我們的版權保護不是很好,最近一兩年大家才開始重視起來。美國版權保護做得很好,在美國搜索的話,是看不到那些視頻、聽不到那些音頻的,因為他們已經有了成熟的正版化意識。在中國,因為一開始我們沒有版權保護意識,以致盜版出現後,迅速將正版行業摧垮,導致整個音樂行業迅速從一個強大的行業萎縮成一個非常艱難的行業,人才流失嚴重,所以數碼音樂起了一個雙刃劍的作用。

另一個觀點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不管什麼樣的介質,大自然的空氣也好,唱片也好,磁帶也好,或者是CD以及數碼包,這些都不能造就好音樂。音樂是一種創造性的東西,是有靈魂的東西,它最終是由人的靈魂來創造的,而不是某一種介質。音樂是人類有靈魂的證據,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在地球上都有,人只是進行提煉加工,但音樂是地球上沒有的。地球上沒有一種聲音是音樂,海潮聲不是,伐木聲不是,鳥叫聲不是,啼哭聲也不是,音樂是完全用心靈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東西。

不管在什麼時代,有什麼樣的介質,有多少家唱片公司,也大概是一年只能出現十到二十首好聽的歌。莫扎特時代,全世界差不多一年生產五百首曲子,一年也就那麼多好聽的音樂。有了唱片以後,一年可能生產五千首歌,也還是十到二十首好聽的歌。那後來有磁帶,一年生產五萬首歌,還是十到二十首好聽的歌。現在一年生產一百萬首歌都不止,但是大家覺得非常好聽、能夠流傳下去的歌也還是十到二十首,因為真正的精品每年就這麼多。也許你生產了幾百萬首歌,但好聽的能最終流傳下來的只有十到二十首。所以音樂不同於其他藝術種類,音樂擴大再生產有的時候都是垃圾產品。音樂人才也沒法複製,你沒辦法複製邁克爾·傑克遜出來,你也沒辦法複製崔健沒辦法複製周杰倫。好的音樂人以及好的音樂作品可遇不可求。沒有辦法以工業方式強行擴大再生產,這是音樂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屬性,和其他藝術都不一樣。

音樂商品化最後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用爛歌捆綁好歌。因為沒辦法生產出那麼多好歌,哪怕你當時能寫出三十首好歌,也一定要分到不同的唱片里去,絕對不會把這麼多好歌放到一張唱片里去。在這點上,我覺得唱片業很霸道,對不起大家。一張唱片最多兩首好歌,然後捆綁八首垃圾歌曲最後銷售出去,這個規律很可笑。但是數碼音樂一出來,大家就可以自動在網上找,說我幹嗎還買你唱片,幹嗎還為那八首垃圾歌曲消費,我要聽的就這兩首好聽的。這個其實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也不能都怪數碼音樂。因為作為音樂人,我們在做唱片的時候確實有問題,捆綁了那麼多垃圾作品給人家,人家肯定不買賬。

我記得早年做磁帶的時候,分A面作者和B面作者,A面就是幾首主打歌,無論是作詞人還是作曲人都要價很高。但是B面作者很便宜,我有個同學就專寫B面那種歌,湊個數就完了。總之不管什麼樣的原因,不管什麼樣的環境,還是希望我們尊重和熱愛好的音樂。當然,光有熱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去保護好的音樂,這樣才會有好的東西不斷被做出來。

主旋律電影《卡薩布蘭卡》

1944年的今天,《卡薩布蘭卡》獲得第16屆奧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