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 拳王的微笑 泰王的微笑

泰國政變,傳媒說是得到泰王「默許」,故能速戰速決,令富豪總理流亡倫敦,有家歸不得。

事實上,普密蓬登基六十年,遭遇廿次政變,沒有一次不是有他在背後默許或反對,而他的決定,沒有一次不是左右了政變大局。

就看一九八一年的「愚人節政變」吧,陸軍副總司令乩上將因未能升職,心感不快,乾脆豁出去搞政變,派遣下屬巴節上校於四月一日凌晨跑進總理府,要求炳總理有所配合。雙方談判了一陣子,炳總理折返睡房,從秘道出走,趕赴王宮跟泰王商量政局,並一起前往第二軍區暫避風頭。

傻兮兮的巴節上校見炳總理久久未出,誤以為這表示他「默許」政變,於是打電話給老闆,說:「Ok喇,可以郁手 啦!」乩上將立即率領京畿衛戍部隊十六個營走上街頭。殊不知詩麗吉王后稍後從電台發表廣播,呼籲全國同胞不要支持政變,泰王也絕不准許在這時候政變。

泰王為什麼反對?有一個說法:普密蓬是個「耳仔軟」的人,而且自尊心極強,雖是虛君,卻喜經常有下屬向他報告國政,否則便自覺不受尊重。乩上將於動手造反之前不先去搵 泰王傾傾偈,反讓炳總理先馳得點 ,有機可乘,令普密蓬根據「親疏有別」的原則,頒布御旨,壓下政變。

不過,普密蓬亦是量度大的國王,他賜下特赦令,把巴節上校等人送到瑞士,令政變以不流血的方式收場。

廿五年後的這番政變,普密蓬厭棄他信其實早就有跡可循。四月時,他信曾到王宮覲見泰王,離開後突然表示願意辭職下台,社會輿論把功勞歸於普密蓬,認為他用王室威信來解開了一個選舉死結。豈料他信言而無信,沒多久便用種種借口拒絕交出權力,這等於在普密蓬臉上摑了一記響亮的耳光,勢必重創泰王的自尊心。

默許?我猜說不定是鼓勵。說不定在一次國政御前會議上,普密蓬曾經先望一眼他信,再對頌提將軍打了一個詭異的眼色,頌提是聰明人,「收到」了,乃有其後的故事。此刻看著他信狼狽地出現於電視新聞上,泰王普密蓬或許嘴角正掛著微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