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念頭
書名源起於一個濫情但簡樸的心愿,那是四年前在愛丁堡的一趟旅程,我和台灣攝影家林諭志——亦即書內好些黑白照片的拍攝者——走在市中心廣場,剛欣賞完一場雜耍喜劇,那是藝術節進行期間的明朗八月,天空鋪展了不同層次的藍,純凈澄潔得像打了燈的舞台布景,小女孩和她的母親在路邊小攤上綁紮了吉卜賽式的髮飾,遠遠望著我微笑、揮手,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舒坦。
忽然,我是多麼多麼渴望生命靜止於這一刻,讓一切停下來,讓所有眼前的影像定格下來,讓周遭的聲音全部退場,讓我躺下,把這一刻作為生命劇本的最後一幕。於是我問小志,有些地方,舒服得讓你捨得就此死去,如果日後有機會寫點關於旅行的文字,如果這點文字可以出書,書名就叫做《死在這裡也不錯》,好不好?
小志照例只是聳肩淡然響應道:「不錯。」
他和他的姐姐們向來都是吝嗇於語言但精敏於觀察。
2. 闖蕩
對於旅行,我其實沒有太大興趣,雖然矛盾得很,我曾經在台灣《大地》地理雜誌擔任過兩年記者,背著背囊,以旅舍為家,在東南亞的隱密角落闖蕩探索。
那兩年應該算是所謂「黃金歲月」吧,剛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年輕,自由,領著薪水在外地遊歷,吃老闆的住老闆的花老闆的,我是文字記者,與一位攝影師同行,以曼谷為中介站,取了簽證,往來於尚未正式開放的寮國、緬甸、越南等地,名曰採訪,實則跟旅行沒有太大差別。那兩年替《大地》寫了一些文字,但當時自己沒帶相機在身邊,沒留下什麼影像記錄,而且每篇文章長達一萬多字,不太適合本書體裁,所以沒有收錄半篇。
3. 飛行
為什麼對旅行不感興趣?
主要因為我怕搭飛機。
為什麼怕搭飛機?
恐怕要找心理醫生才找得出潛意識的理由了。總之是,一進入機艙,甚至只要踏進飛機場,我即心跳、冒汗、打從心底冒起不祥之兆,彷彿將有災難降臨於頭。我應付懼飛症的辦法是吃藥,那種預防暈機的藍色小藥丸,說明書謂只需吃一顆,我卻非吃兩顆不可,而且只要機程超過五小時,必於半空中再吞服一顆,甚至要以紅酒或啤酒送服,務求令自己進入半昏迷;下機後,當然又要花好多個鐘頭始能讓身體和心理調節回正常狀態。
一趟旅程就是一回折騰,所以,能不動就不動,能開車乘車我就不坐飛機。
年輕時,懼飛症未算嚴重,偶爾看見世界地圖,想到的是,啊,地球上尚有好多地方我沒去過,以後一定要去;三十歲以後,懼飛症愈來愈糟糕,看見地圖,想到的倒過來變成:反正地球上尚有好多國家我沒去過,不差這個或那個,哼,有什麼了不起,老子不稀罕。
4. 出發
我在美國讀碩士和博士,但去過的美國城市實在不多,至於歐洲,更是到了三十七八歲才因工作關係沒法不去。我是個「城市村民」。
近四五年倒很喜歡抽空往歐洲跑,主要是想帶小女孩去開開眼界。我不希望她跟我一樣,變成「城市村妹」。
小女孩是喜歡旅行的,雖然出發前總是怨東怨西、不願成行,但一上了飛機和下了飛機,便會玩得快快樂樂,更懂得在旅途舟車上用閱讀和寫作來打發時間。善於自娛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
小女孩的媽媽應該亦是喜歡旅行的,我不確定,因為她吝嗇於語言卻精敏於觀察。她以前亦在雜誌社擔任記者,去過歐洲和中國大陸採訪,寫了不少精彩文字,多年來我常勸她把旅行文字結集,甚至建議一起出書,書名叫做《你走過的和我走過的不同的路》。可惜性格沉靜的她仍未行動,心急的我等不及了,乾脆先把自己的文字編輯成書,反正山高水長,往後的日子沒人知道,路直路彎,路合路分,走一步是一步,最重要的是仍然有路可走,更重要的是書內早已有了她和她的小女孩,甚或,如果沒有她們,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一本書。
5. 盟誓
這本書的文字大部分是旅途中的瑣碎速寫,既曰瑣碎,當然不在意於描述所有旅途中的細節遭遇。它們想捕捉的只是旅途中突然冒起的如果不寫下來便即煙消雲散的念頭和感覺,因「景」生「情」,但「景」去之後,「情」終究仍能透過文字留下。這正是書寫的美好。
這本書的照片,比較專業的部分是林諭志拍的,其餘是我用手機或小相機拍的,說好聽是「質樸」,說難聽是「粗糙」,然而對於拍照者來說,這應都無傷大雅,因為拍照時的感動都在了,而感動,只有真假,不分粗細。
往後的日子,想必仍會出門的,至於路途何在,如同以往的日子,完全沒有必要做太多的計畫。
計畫了又有什麼用呢?
二十八歲那年讀過一篇台灣小說,女作家說:我和身邊的人約定,到了四十歲後的某個年紀,可以單獨出去旅行一年,回家後,彼此不準探問對方去過哪裡、做過什麼,而他比我年長一歲,所以應該是他先出門。
當時合上小說,有樣學樣,我和R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義無反顧地提出了相同的約定,而我比她年輕一歲,故當時間來臨,應該是她先出遠門。
轉眼今年已經坐四望五,但至今仍無單獨旅行一年的具體準備,只是偶爾隱隱記得某年某月似曾有過這般或那般的旅行計畫,然而懶得執行了,甚至懶得舊事重提了;或許在時間流失的歷程里也流失了浪漫與勇氣,一點一滴地,茫然不察。
那就讓一本旅途之書代替一場未現之旅:本來應該往前跨步探索,我卻選擇了往後低首回溯,但若犬儒地看,這又未嘗不是一種「反方向」的承諾實踐。
紙上行旅,R啊,我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時的黃金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