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微博留言的小故事,據說真實:
一位網友買了老版本的《死在這裡也不錯》,午飯時在餐廳翻讀,上司坐在桌子對面,沒說半句話。午飯後,上司忽然把他喚到上上司的辦公室,兩個人望著他,臉上儘是安慰的慈悲笑容,輪流對他「曉以大義」,說什麼年輕人千萬別自尋煩惱,生活必須積極,為自己、為父母、為國家、為民族,努力工作和學習,諸如此類,諸如此類。
網友如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反問道:「領導,我最近做事有犯錯嗎?請明確批評指示。」
上司焦急了,道:「我們擔心呀!我們知道你在讀一本什麼『死』什麼『也不錯』的書,封面又是一張上吊的照片,擔心你年紀輕輕,看不開,看不透,自尋短見,所以得跟你說幾句,開導開導!」
好一場書名風波,唯望沒替網友帶來後續麻煩。
看書,畢竟如看人,你帶著什麼去看便會得到什麼。寫書也一樣,書名構思亦一樣。《死在這裡也不錯》,你看重的到底是「死」還是「不錯」,往往關乎自己的心境明暗,而明暗變化有時,沉淡有時,光亮有時,所以同一本書在不同的時間能夠帶給你完全不一樣的聯想和感覺。
所以書本值得重出與重讀,尤其是作者自身非常喜歡的書。
《死在這裡也不錯》初版於2007年,由北京三聯出版,薄薄的編排方式,精緻細緻,必須偏袒承認,這是我在十七八本散文作品裡最珍愛的一本。眨眼十年,我由四十四歲的小叔變成五十四歲的大叔,人仍未「死」,日子也仍自覺「不錯」,於是動念替舊書再編一個增訂新版,紀念十載的讀寫因緣。而我是貪心之人,不僅增訂此書,乾脆把《日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和《溫柔的路途》(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同時重編,《日月》還加入張家瑜的文章,改稱《你走過的和我走過的不同的路》,合為「馬家輝家行散記」,交由中信出版於讀者眼前。出版社的朋友花了許多心血編排處理,這三本書的當下新版,便又成為我的最珍愛。
十年前讀過老版本的朋友,跟我一樣,成長了十年,不知道於此十年間可曾去過什麼地方行走探索?會不會,我們可曾在地球某城某處相遇,甚至曾經都以旅途過客的身份聊過幾句?希望我們沒有在旅途上吵過架吧。但即使吵過,又如何?旅行不也是為了享受各種意料未及的喜怒哀樂?包括驚喜,包括抱怨,包括圓夢,包括迷途。日子就在跌跌撞撞里走下去,發生了便發生了,若以平常心對之待之,尤其事後回看,都可以覺得「不錯」。
我們控制不了死亡,卻可以控制心境。到了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在生命之旅到了終站的時候,希望我仍能笑著說:不錯,真的不錯。
是為十年典藏增訂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