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阮籍是三國時代魏國文學家、思想家,當過步兵校尉,蔑視禮教,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才變為「口不臧否人物」,以醉酒保全自己於亂世。他認為天地生於自然,萬物生於天地,主張「自然」應和封建等級制度相結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擅寫五言詩,嗟生憂時,苦悶徬徨,辭語多隱約。他的侄兒阮咸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姓名遂成那種撥弦樂器的名字,簡稱「阮」,所謂「拂琴撥阮」,用撥子或假指甲彈奏。嵇康也是魏的名人,文學音樂都通曉,與宗室通婚,崇尚老子莊子,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也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他一生厭惡煩瑣禮教,主張回歸自然,魯迅稱讚他「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當時統治者推行禮樂教化思想,他偏偏斷言音樂本身並無哀樂可言。以彈《廣陵散》著名。我有一部魯迅手抄的線裝《嵇康集》,是一九五六年文學古籍刊行社為紀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而影印出版的。這是魯迅校勘各種版本而完成的稿本,從一九一三年做到一九二四年,是魯迅大費精神的一項治學工作,自稱「中散遺文,世間已無更善於此者」。讀此書還可欣賞魯迅的小楷,漂亮得很。劉伶政治上信仰無為而治,無能罷免。一生宣揚縱酒放誕生活,蔑視禮法。向秀是魏晉之際的文學家、哲學家,字子期,為《莊子》作注,未竟而卒。他主張自然與名教統一,儒道合一,追求逍遙,擅詩賦。山濤字巨源,也好老莊學說,本與嵇康交遊,做官後想引嵇康出仕,嵇康致書絕交。王戌好清談,貪吝好貨,廣收八方園田,積錢無數,每執牙籌晝夜計算,為時人所譏,說他平庸。
(二)
以上七位名士常常在竹林相聚,談玄論道,臨流沐風,在琴聲阮聲中飲酒吟唱,悠然自得,結成「竹林七賢」。
(三)
我念初中的時候,有一位教國文的鍾老師課餘跟我講過竹林七賢的故事,給我看過一小幅石印的七賢圖。我偏愛竹林,卻覺得那七位名士偶然結伴在林中聚一聚,竟讓人封為竹林七賢,反而顯得造作了。幸好他們都崇尚自然,蔑視禮教,借郊野景象烘托其曠放的人生觀,倒不失為上乘的養生之道。我於是習慣把描畫竹林七賢的畫作和文玩視為獨具哲學寓意的藝術境界,相信這些作品應該撲捉特定時期里中國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南京博物館所藏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青磚模印線條傑作固然是上上妙品,最近看到的劉旦宅先生的《竹林七賢卷》影印本,佈局和意境也都有許多突破和獨到之處。中國士大夫始終面對散發山林和晉身廟堂的矛盾,劉先生筆下的嵇康撫琴遠望穩步走來的山濤,一個是滿臉不屈於權貴的孤傲氣度,一個是道貌岸然的莊重舉止,隱約勾出了嵇康後來修書絕交的伏筆。七賢的相貌也許都非常平凡,畫家深刻的政治哲學意識才可以化竹林中的腐朽為神奇。我收藏一件清中期竹林七賢圖竹雕香筒,刻工雖精,人物雖好,卻到不了劉先生的境界。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