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革命戰鬥

(一)

特區政府主管教育部門推行廣東話母語教學,提倡注重三語兩文,特首的《施政報告》甚至強調「若要維持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我們必定要有中英兼擅的人才。我們的理想,是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能夠書寫流暢的中文和英文,並有信心用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與人溝通」。易言之,提高語文程度是為了加強競爭優勢,尤其是商業上的優勢。《施政報告》談教育的部分開宗明義指出「教育主宰著香港的未來;既為市民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也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培養人才。香港的教育制度必須立足香港、貢獻祖國、面向世界;兼收中西文化所長,保持多元化特色。教育,必須能激發起追求卓越的雄心」。

事實上,教育不是革命戰鬥,正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教育是栽培一個人的修養和知識,不是激發一個人的雄心和鬥志。學習語文是文化的薰陶,是求知的樂趣,不是為了競爭優勢,不是為了追求卓越。特區政府要提高香港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設法營造香港的文化氣息,不是強調香港的商業味道。學習語文過分講求功利只會扼殺語文的教化功能。這一點,以商人心態治港的政府必須警惕。楊振寧教授對語文教育的認識,肯定要比銀行家、地產商、測量師對語文教育的認識有趣而深入得多。趣者,學習語文之激素也。為了應付將來商業上的競爭,中學生拚命朗誦一份上市公司狗屁不通的中文年報,那是笨蛋。為了提高作文造句的技巧,中學生捧著一本《古文觀止》隨興翻讀,那叫識趣。

(二)

聽說,特區政府主管教育部門的官員都主張學生的語言不要混雜,中是中,英是英,一句話里有中有英是不好的。這樣追求「純」當然不錯,卻也不必過分苛求,不必硬性規定,讓學生慢慢摸索,老師從旁提點,反而從中學會中英互譯,收一石二鳥之效。中文英文真正好的人,常常會發現有些意念或構想中文難以表達,英文一說即懂,或者英文千言萬語,中文順手拈得。這也是語文有趣的地方。張愛玲的中英修養深厚,文章漂亮,可是,寫中文信常常插進英文字句,讀來或見深意,或見苦心,她給夏志清的那幾十封信里隨處都有:「缺少information使你更棘手,真對不起」;「你幫別人的忙反而覺得guilty」;「非常感激你給我的impetus,這是真話」;「我想預先make sure你提一聲像中國詩畫的手法」;「事實是這本書的pay-offs都在最後」;「請人endorse,中國人讚中國人他們不相信的」;「匆匆先squeeze in這封信」;「鴇母說買小女孩是個gamble」;「別的所有available寫序材料都請你斟酌」;「曼楨世鈞重逢本來也是這樣,不過寫得perfunctory,沒精打採的」;「像做偵探一樣,thrilled得不得了」;「我的credibility gap要等研究紅樓夢的東西登在此間刊物上才會好一點」;「我找事是個ic case而不是急症」;「因為這像solve a puzzle」;「我的收入需要last indefinitely」;「所以你寫序請儘管take your time」。中文英文都可以拿來玩,張愛玲玩得真有趣,哪像在競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