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妨礙創作了

(一)

小時候常常背地裡笑父親那一口閩南腔的普通話。他說得很流利,好多音卻咬不正,學校慶典他上台致詞,同學們偷偷笑,我也跟著笑。後來見到中央派的幾位大員來視察,滿口鄉音的官話,有的比父親說得更滑稽,聽慣了也就慣了。到台灣讀書之後,南北各省官話聽得更多了,有些老教授尤其鬢毛催了鄉音未改,連英語都帶山東口音的我也聽得懂。那時說四川口音的普通話最時髦,會說,自然有官家子弟的派頭。那也許是抗戰時期陪都重慶傳過來的遺韻。我有幾個台灣籍的同學都會說,女的說起來嗲得很,一下子華貴得像白先勇小說里的官太太和闊小姐。後來在北京聽鄧小平說話,完全是那勁兒。蔣老先生的寧波官話也高級得很,「強辯」真說成「槍斃」了。

這些中國領導人完全靠那一口帶著鄉音的普通話樹立權威,他們真說一口京片子,江山可能早斷送掉了。中國有關部門最近居然做出規定,要求影視作品中的領袖人物今後不講方言,一律改說普通話對白,那肯定要妨礙創作,壞了效果。古月演的毛澤東,王鐵成演的周恩來,不光外形像,說話那一口腔調格外傳神。他們的戲我每一部都看了,越看越覺得妙。古月認為一改說普通話,觀眾心目中的領袖形象就不一樣了;太地道的方言觀眾聽不懂,改成湖南人學普通話的腔調正好。王鐵成則說推廣普通話是應該的,但老一輩領袖人物離我們太近,大家太熟悉那形象、那聲音了。他說:「俗話說『音容笑貌』,『音』畢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了這『音』,豈不差了一大截?我個人認為不能完全用方言,但應有一點方言的味道,又不至於使觀眾聽不懂,這樣可能更好。」

(二)

中國大江南北各省方言都有個性。方言懂得越多,語言一定鮮活。我一向贊成中國的書面語要不斷吸收各省方言的精華。我不贊成作家通篇用純方言寫作,擔心的是其他省份的人看不懂。王鐵成說演領袖人物說話帶一點方言的味道,觀眾又不至於聽不懂,那正是現代書面語也合用的做法,也正是黃葯眠所主張的做法:「以目前所流行的普通話為骨幹,而不斷的補充以各地方的方言,使得它一天天豐富起來。」「五四」新文學所謂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其實也不排除各地方言的成份。汪暉的論文《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引用陳伯達《關於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雜記》,說到統一的漢文字多麼重要:「不但文言,就是白話,一樣的東西在各地方的漢民族中,大體上都是可以看得懂的。《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儒林外史》,這些偉大的民族作品,在各地的漢人中,只要是稍受過教育的,都是可以看得懂的東西,這是事實。這就是全國性的民族形式。」這些具有文學價值的章回小說,當然也採用了不少方言以營造作者心目中的氛圍並突出人物的個性。說一口京片子的武松一定不像武松。說一口京片子的毛澤東和周恩來也一定不像毛澤東、不像周恩來。會淡出鳥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