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追憶

(一)

余秋雨先生來香港小住,我們一起參加一個文學獎散文組的評審會議,會前會後吃飯喝茶聊天聊得很高興。我和余先生幾年前就相識了,他那幾本著名的散文集也都讀過了,總覺得人如其文,一進入狀況不難開枝散葉,像舞台上的情景引人走上文化之旅,徜徉古今,不知今夕是何夕。余先生那天告訴我說,北京有一批學人編了一套《學者追憶》叢書,出了五本,透露清末民初幾位名士的心路歷程,資料來源既博且雜,都是師友、弟子和親屬寫的。他說他先看了章太炎那一本,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知道這位大學問家當年在江浙一帶講學,來聽講的人寥寥可數,有的還是過路的遊人好奇進去瞄一瞄。余先生講得很生動,害我恨不得馬上找來一讀。過了兩天,余先生打電話給我,說是天下事真太巧了,主編《追憶》的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原來是這次文學獎評論組的評審之一,人也在香港,跟余先生住同一家酒店,談起我在內地出的書,很想跟我見面聊聊。我們約好第二天下午在余先生房間里會合。那天我和江迅一起赴約,正好黃小抗先生也去看余先生。黃先生是商人,卻博覽群書,人很客氣,堅持要請我們大家吃一頓晚飯。

(二)

陳平原教授四十齣頭,看起來很年輕。我在《讀書》上早就讀過他的文章,北京沈昌文先生還送過我幾本陳平原主編的《學人》雜誌,知道他是會寫文章的學者。滿腹經綸的學者,文章往往很不好看;學者文章有文採的向來不多,學術不能深入民間,道理也許在此。章太炎一生在文學、史學、語言學上都有創穫,可惜文字古奧難解,難以普及。陳平原很推崇余英時先生的文章,說余先生的文章「真好看」。他也喜歡金耀基先生的《劍橋語絲》和《海德堡語絲》,去年歐遊帶了這兩本書去海德堡,回北京寫了一篇《小城果然故事多》。他那天晚上送了我他寫的那本《閱讀日本》,臨走前一天又送了我一本《書生意氣》。

(三)

《學者追憶》叢書我還沒買到,卻在《閱讀日本》里讀到陳平原寫的《「學者追憶」叢書前言》,知道他們先選了康有為、蔡元培、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等作為追憶的對象。陳平原說:

「追憶逝水年華」,此乃人之常情。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為此臨風灑淚。其實,不必借山川草木起興,單是往事如煙,就足以讓千古文人感慨嘆息。「感慨」不足以盡興,於是又有了許多落在紙上的「追憶」。

錢鍾書不相信回憶。陳平原也承認,史實的真偽是非一旦落實到具體文本,並非總是黑白分明。他也承認「準確」者未必「生動」,「生動」的又可能不「準確」,兼有史學價值與文學韻味的「追憶」其實不太好找。這些師友、弟子及親屬的文章雖難保證句句屬實,到底不同於道聽途說的流言,何況他說:「關係親近的人之製造『神話』,本身便是一種值得關注的『事件』」。余秋雨的散文,正是中國文化神話的文學加工。余先生喜歡《學者追憶》叢書,那是合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