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大學堂的演講

(一)

當年教我們《新聞英文》的朱約農老師花了整個學期講解英文寫新聞方式的演變,然後再教我們撰寫現代的新聞英文。我們念的是外文系,當然沒有機會了解「新聞中文」的變遷,後來入了新聞界工作才慢慢摸索門徑。最近,《聯合文學》的香港回歸專輯附錄了一篇《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全文原載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的《華字日報》,從中看出舊式新聞中文之構造。一九二三年是民國十二年;孫中山先生一九二一年就任非常大總統,一九二二年因陳炯明叛變退居上海。他當時屢經挫折,大感困惑。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顯然給了他不少突圍的靈感,在列寧的幫助下,決定改組國民黨,一九二三年驅走陳炯明後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孫中山先生在大學堂的演說是上午十一點鐘開始,身穿長衫馬褂,頭戴氈帽,全篇演說用英文講。《華字日報》的記者說,「座中有輔政司施雲君、普樂君、爵紳何東君及陳友仁君等,與會者多大學堂會友,約有四百餘人」。該報簡略譯出孫先生的演辭,先是說「此次返香港,如返自己家鄉一式,因從前是在香港讀書,其教育是在本港得來」。中山先生說,有好多人問他「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他今天要「直言答之:革命思想,系從香港得來」。他說:

回憶卅年前,在香港讀書,功課完後,每出外遊行,見得本港衛生與風俗,無一不好,比諸我敝邑香山,大不相同。吾於每年放年假,必返鄉二次,每次約數禮拜。覺得在鄉間與在本港,確大相懸別。因在鄉間要做警察及看更人方可,因斯二者有槍械在手,晚上無時不要預備槍械,以為防備之用。由此想到香港地方與內地之比較,因香港地方開埠不過七八十年,而內地已數千年,何以香港歸英國掌管即佈置得如許妥當?因是返香山與父老斟酌,各父老莫不謂然。

(二)

中山先生說,他有一次在鄉下發起親自洒掃街道,做清道夫,村內有幾個少年附和,極有進步,連知縣也贊同支持。他說到這裡,全場鼓掌。他說,後來再返鄉,縣官已離任,新任者用五萬圓買得官職。「此等腐敗情形,激發我革命之思想。又見香港之腐敗事尚少,而中國內地之腐敗,竟習以為常,牢不可破」。他與英國朋友閑談,「僉雲良好之政府,並非與生俱來,須人事造成之,數百年前,英國官僚多系腐敗,迨後人心一振,良好之政府遂得以產生。由是吾之革命思想愈堅,深知如中國無良好之政府,辦事必不能成」。

中山先生慨嘆民國成立以來,不斷有少數人想恢複帝制。他說,目前廢除帝制,「如拆了一間舊屋,其新屋尚未建築完竣,而一有風雨,居民受苦倍深,此勢所必然者」。中山先生演說的結論說: 現在香港有六十餘萬人,皆享安樂,亦無非有良好之政府耳。深願各學生,在本港讀書,即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將來返祖國,建設一良好之政府,吾人之責任方完,吾人之希望方達。極望諸生勉之。

報道說:「孫先生演說既畢,忽有學生五六人,將孫先生抬起,直抬出頭門拍照,一面步行,一面揭帽歡呼,孫先生亦揭帽答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