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正的中文進化論

(一)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舉行《一九九七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我前兩天剛收到研討會的《論文集》,四百七十頁的大開本,匆匆先翻翻有興趣的題目。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陳方正的開幕詞論《中文的規範與進化》,思維縝密,吐詞矜慎,確是一枝舞得起龍頭的大筆。我尤其欣賞他從提高中文應用的效率和發展中國文化的角度所提出的兩點意見:「第一,必須令中文盡量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需要,這基本上需要徹底破除成見,大大擴充它的詞彙,特別是比較貧乏的動詞和關係代詞;以及創造更複雜、有彈性的句型結構。第二,必須盡量促進中文的使用,特別是在各個專業領域,以使它能在不影響效率和精確性的大前提下逐步取代英語和其他外語。」

陳方正還說,語言誠然反映社會整體的習慣、經驗和需要,既有很大的惰性,又有自己的變化規律,很難由政府、學者或教師去引導或改變;中國地大人多,情況尤其如此;所以,建立語文規範、促成「語」「文」融合,都是非常艱鉅的長期工作云云。我因此想到香港中文教學的問題。劉殿爵教授曾經撰文指出,以粵語為口語的人學習書面語之困難,是因為「思考用粵語,表達用白話文」。《論文集》里侯精一的《試論97後普通話在香港的地位》也提到這一點。政府引導和規劃語文路向雖然艱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卻銳意在全國各地推行以普通話為範本的書面漢語,從而打好了中國大陸乃至台灣學生的中文書寫基礎。香港的語文教育長期沒有推行普通話教學,因此出現了劉教授所說的現象,也造成了《論文集》里曾志雄所論的夾縫現象。

(二)

曾志雄說,學校不教普通話,但課本上的中文基本上又是用普通話寫成的課文,香港學生於是往往錯以為學語文的目的是用廣州話念生字,語文老師又嚴禁學生用廣州話寫作,學生混淆之餘,執筆為文自然既不是廣州話,也不像普通話,成了「兩不像」的「夾縫現象」。這種人為的語文分裂措施,害慘了無辜的莘莘學子。

語文是要規範的,那是為了打好學子的語文寫讀基礎。有了基礎,語文能力自然足以開闢應變和迎新的天地,既能消化方言與外來語做養份,也會具備棄蕪存精的判斷本領。陳方正於是從三個角度去衡量語文規範問題:第一,從提高語文之溝通效率而言,語文規範顯然是必要的;第二,從社會習慣而言,規範雖重要,卻絕不等於劃一,必須維持中文和多種方言的「兩級結構」,讓兩者並行不悖,取長補短;第三,從發展之角度看,語文總要變,規範雖然是為了維持穩定,卻並非永久固定。台灣二十八歲女作家劉叔慧寫過一個短篇小說,題目是《一場關於玫瑰的實驗遊戲》,每一節都有個小題:「發現一枝半裸的玫瑰花」;「持續的猜測著」;「同情先於愛情的發生」;「被窺視的幻想」;「實驗結論·愛情之無可狀寫」。這是規範後進化了的中文,我覺得很現代。陳方正必有同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