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跟國語接軌的時候了

(一)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去年提出以羅馬拼音代替注音符號,聽說一度引起了一番熱烈的討論。我不知道李遠哲所說的羅馬拼音是不是大陸上推行的漢語拼音,我只相信採用英文字母拼音學習國語一定比注音符號容易得多。周質平最近在台灣發表一篇題為《隨波逐流與中流砥柱》的文章,討論打破台灣國語的孤島現象。他說,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遷台以後,少數北方來的「遺民」帶動島上數百萬南人學習北語,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成績豐碩,有目共睹。可是,兩岸對峙了四十多年,台灣跟中原文化隔絕了太久,當年道地的國語早與今日之「京調」有了一定的距離,台灣國語於是出現了「孤島現象」,比如「你和我」的「和」字讀如「漢」。周質平說,最近幾年,台灣萌生了兩種情況:一是台灣話漸漸復甦,成了社會媒體的通用語言,那似乎是國語的式微;二是兩岸互通,大陸的書籍、電視節目、流行歌曲大量進入台灣,國語的孤島現象大見緩和,「也是四十年來,台灣的國語首度有機會和它的發源地有了接觸,而注入了來自源頭的活水。從這一方面看,卻又是台灣國語新生的開始」。第一種情況我去年夏天在台北親身體會到,我上街幾乎不得不盡量用閩南話跟人溝通,以期博得更加和善親切的待遇。第二種情況我還不太清楚察覺,跟我交往的台灣朋友照樣說一口嗲聲嗲氣的台灣國語;報紙上的新聞版見不到太多的台語,副刊上的文章還在沿用乾凈清楚甚至漂亮的白話文,跟我學生時代讀到的只有一點點差別:白了,不那麼文。

(二)

我完全同意周質平說語言文字是文化中最保守的一部分,成年人可以改變宗教信仰,卻幾乎不可能改變其母語,「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賀知章的千古名句道盡了語言的保守和鄉音的頑強。香港學校長期以粵語和英語教學,中文課程都以粵語授課,國語是最近幾年才列為一門語言課分支出來教,管教育的部門和教書的老師始終還不很願意放棄粵語改用國語授課。這正是香港一向以粵語為母語的保守意識使然。周質平認為,在語文的使用上,隨波逐流是正確的方向,做中流砥柱不是別出心裁,就是閉門造車。他說,台灣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可以爭自己的權利,有自己的制度,但在語文符號的使用上堅持保有自己的特點而無視於絕大多數漢藏語系同文同種的同胞既有的一套系統,畢竟有畫地自限、自絕於多數之嫌。易言之,他同意李遠哲提倡的拼音而不認為台灣應該抱守注音符號的傳統。

香港成了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後,實行的是一國兩制,當然應該爭取維持自己的政制和權利,保有自己的一套治港方略。但是,在中國語文的問題上,實在不必堅持粵語的獨大而無視於絕大多數漢藏語系同文同種的同胞既有的普通話。如果說台灣做了四十幾年國語的孤島,此時該是向普通話接軌的時候,那麼,香港做了更長時間的粵語的孤島,此時也該是跟國語接軌的時候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