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的演詞,莊嚴的中文

(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七月一日凌晨一時卅分正式宣誓就職。在全世界的注視之下,董建華宣讀了他的就職演詞。在這樣莊嚴的會場里,在這樣莊嚴的氣氛中,他用帶著一點點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念出了那一篇莊嚴的中文的演詞。這是特區政府的第一篇重要文獻,用漂亮的中文撰寫,既描繪了中國的滄桑,也描繪了香港的前景;既流露了綿長的感情,也流露了崇高的尊嚴。這樣的中文,既洗脫了過去港英政府積累的中文疲態,也創造了今後特區政府應有的中文生機,香港中國人都應該引以為榮。外人不知道這一篇演詞是不是經過中國大陸高手的潤飾。如果有,那也是應該的;如果沒有,那就證明董先生身邊已經建立了一個深具中文修養的寫作班子。

演詞開頭除了稱呼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朋友們,還用了「同胞們」三個字。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領袖慣用的稱呼,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都這樣用。這三個字完全跟演詞的第一段話呼應:「這是一個崇高而莊嚴的時刻: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經歷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漫漫長路,終於重新跨進祖國溫暖的家門。我們在這裡用自己的語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進入歷史的新紀元。」這是非常動人的意象,也是非常考究的措辭。正因為這樣動人和考究,我不禁加倍感覺到這一段話里更應該加兩個「了」字:「終於重新跨進了祖國溫暖的家門」和「香港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

第二段話從中華民族近代歷史的榮辱興衰,說到香港得以順利回歸,言簡而意賅,順理成章轉入了第三段:「今天,我們幸運地站立在先賢夢寐以求的理想高地,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一個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我謹代表所有香港同胞,向所有為此作出貢獻的中華兒女,獻上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中華兒女」是包含著國族感情和俠義精神的四個字,經過了抗日戰爭的一代中國人,對這四個字有深刻的感觸,既象徵了澎湃的熱血,也勾起了民族的憂患記憶。這一段話唯一值得斟酌的句法,是「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一句,為了配合前後文擲地的金石聲,應該說:「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二)

董建華接下來闡釋和讚美一國兩制的明智構想,畫龍點睛,毫無媚態,反而連用了三次「不僅是」去加重承擔的勇氣:「我們的信念如此堅定,不僅是因為這個構想出自一位愛國者和政治家的睿智和遠見;不僅是因為這是一個偉大國家的莊嚴承諾;也不僅是由於香港同胞秉承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勤勞和特有的適應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國兩制』的事業,完全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裡。」一國兩制的實現,關鍵在河水井水互不相犯。董建華既要表現對中國政府的尊重,也要緊記對香港人的承諾;既要有歷史感,也要有現實感;既要做一個中國人,也要做一個香港的中國人。他的就職演詞雖然不長,卻處處句句體現了這些認識和信念。當然,尤其難得的是這篇演詞的中文的確鏗然有聲,沒有廢話。他說:「我親身體會過創業成功的艱辛和歡愉:我清楚地知道香港人的需要和期望。」董先生這篇演詞,正是香港中文教育需要和期望的目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