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張信剛的文化中國

(一)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在《信報》上發表談心理過渡的文章,連登兩天,圍繞著文化認同和振興文化的課題提出淺白而精闢的觀點,值得所有關心香港文化取向的朝野人士細讀和省思。張信剛認定「閉關自守的民族主義不可取,排他仇外的民族情緒更不可取。但是基於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而產生的自信心及凝聚力卻是健康的及必要的」。他婉轉指出香港教育有問題,多數學生既不能真正消化西方文化,又難以通曉中國文化,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因此薄弱。他建議小學和中學的中國地理、歷史及文學的課程應該改進,讓我們的青年多認識中國山河大地,知道今日中國的來龍去脈,甚至多讓他們欣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略知儒、道、佛家思想和宋明理學。張校長還主張每一個大學生應該修讀一門「中國文化概要」,使之對浩瀚如海的中華文化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認識。他還透露城大目前正在與北京大學和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的專家們共同擬定大綱,著手編寫一套香港大學生適用的中國文化教材,內容包羅萬有,從彩陶與青銅器、漢語與漢字,到建築與園林、京劇與地方劇。

(二)

張信剛提出的這些觀點,正是過去和現在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教育理念所概括和標舉的系統和制度。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粗暴摧毀中國文化的傳統香火之後,人為的文化斷垣殘壁,對國民精神面貌造成太多的負面影響,迫使全中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台灣當今政權為了滿足政治上的憧憬,整個意識形態漸漸陷入了狹隘的島國心態,間接威脅到下一代的文化本體。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文化認同的課題一直遭受到或強或弱的扭曲,莘莘學子始終徘徊在林黛玉的瀟湘館外和茱麗葉的花陽台下,上下求索,莫可皈依。張信剛在此時此地呼籲文化的回歸,寓意之深遠自不待言了。他相信「一國兩制」會給香港帶來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充份的活動空間:「因為是『兩制』,我們的認同不是(以)社會制度或政黨為對象;因為是『一國』,我們便不能不對國家與民族認同。而這個認同的核心我認為是文化認同」。

(三)

張信剛提出的這些觀點,正是過去和現在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教育理念所概括和標舉的系統和制度。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粗暴摧毀中國文化的傳統香火之後,人為的文化斷垣殘壁,對國民精神面貌造成太多的負面影響,迫使全中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台灣當今政權為了滿足政治上的憧憬,整個意識形態漸漸陷入了狹隘的島國心態,間接威脅到下一代的文化本體。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文化認同的課題一直遭受到或強或弱的扭曲,莘莘學子始終徘徊在林黛玉的瀟湘館外和茱麗葉的花陽台下,上下求索,莫可皈依。張信剛在此時此地呼籲文化的回歸,寓意之深遠自不待言了。他相信「一國兩制」會給香港帶來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充份的活動空間:「因為是『兩制』,我們的認同不是(以)社會制度或政黨為對象;因為是『一國』,我們便不能不對國家與民族認同。而這個認同的核心我認為是文化認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