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達達的馬蹄

(一)

一九四八年冬天,中國大陸局勢蛻變,北平風聲日緊,梁實秋應陳可忠之邀退到廣州中山大學教書。他在《槐園夢憶》里說,廣州平山堂半年,開始有身世飄零之感,法舫和尚送他一部《金剛經講話·附心經講話》,夫婦倆捧讀多遍,若有所契。梁先生常到學校大禮堂後面觀賞盛開的木棉花,「花敗落地,訇然有聲,據云落頭上可以傷人。她從地上拾起一朵,瓣厚數分,賞玩久之。」梁實秋這一段回憶寫得筆淡情深,道盡亂世書生顛沛流離的精神面貌,教我忍不住引入十多年前寫的那篇《回去,是為了過去》。當時,海峽兩岸已經隔絕了三十多年,多少親情愛情鄉情國情都了無著落。我常常想到在台灣念書時期學校宿舍里的老校工:退伍軍人,家在山東,從精壯的歲月苦等到凋零的暮年,始終回不了家。寒冬的深夜,常常看到他微醺的步履踏月回來,悄聲吟唱幾句京戲,悲涼徹骨。我那篇舊作里於是寫到「中國人念舊近乎偏執;最難忍受倒不是烽火連三月,而是家書不敢說的故園消息。」後來慢慢有人從台灣經過香港輾轉回鄉,久別團圓的喜悅洋溢在多少人家的庭院:「中國人期待的不是炮聲,是歸人跫然的足音……溫山軟水慢慢從噩夢中醒過來了;城郭如故,明月依舊,燕子來時,關心的是昔日的黃昏深院,不是日月換了的新天。」「Oravelled to discover the past」。

(二)

於是,老一輩的中國人經歷國破,經歷家散,經歷人亡,寧願一生平平靜靜乞求吉祥,乞求如意:「中國傳統的政治要求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是農業收成有保障,人民有飯吃;國泰民安是國家安全,不受外敵威脅和侵略。清朝皇帝的寶座之旁,例有金制或銅製的兩隻象,象背上有瓶,諧音為『太平有象』。天下太平是中國人自皇帝以至庶民同時祈求的事,天下太平就是國家安全。」查良鏞先生這樣的老一輩中國讀書人因此覺得香港人長期以來沒有可以歸屬的國家,一生安樂,所以國家安全的觀念很淡薄,甚至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引進「國家安全」的概念,也是當政者利用這個名義鎮壓百姓。他說,中國大陸國歌呼籲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起來,「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那正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他說,「香港年輕人如果不懂,問問經歷過三年八個月被日軍佔領時期的長輩就知道。」

(三)

我不難了解老一輩中國人濃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也不難了解他們經歷了苦難歲月之後的憧憬,更不難了解他們謙和的宿命心情。梁實秋夫婦在平山堂捧著佛經默讀多遍,若有所契,正是逆境中追求慰藉的法門。可是,我也覺得一生安樂的新一代人,早已經進入美麗的多元化世界網路之中,誰都不能想像在這樣的按鈕時代里,中國人還必須準備用自己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木棉樹上掉下來的木棉花絕不會那麼巧合打中自己的頭。新一代人既不信,也不怕。他們深信不疑的國家安全觀念是發展民主和發展科技。現代科學技術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化解老校工幾十年的鄉思。皇帝寶座旁要擺放的不是「太平有象」,是電腦、電話、傳真機。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之後,祖國聽到的未必全是歸人跫然的足音,還有一些是過客達達的馬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