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博雅品味

(一)

陳坤耀教授接受《經濟日報》訪問,談到他一向嚮往美國一些大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很希望把他領導下的嶺南學院拓展成第一流的liberal arts college。Liberal arts一般譯為「人文」,於是衍生為「人文教育」、「人文學院」。陳坤耀用的是「博雅教育」。查liberal是「allowing and encing people to study a lot of different academic subject especially arts subjects」,所謂既「博」且「雅」。《英漢大詞典》的liberal arts條譯為「大學文科(如文學、語言、歷史、哲學等,有別於技術及職業學科)」;第二個意思是「(古羅馬中世紀大學的)文科七藝(指語法、修辭和邏輯三藝,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四藝)」。Liberal arts譯為「文科」原是不錯的,只是今日社會功利,辦liberal arts college的人未必願意正名為「文科」,惟恐過份強調文史哲,無補於實際謀生之本領,影響觀瞻。譯為「七藝」又嫌包容不了其他人文科目。陳校長的「博雅」之說雖屬新創,卻也囿於此詞之古意,不能傳盡liberal arts的內涵。「博雅」語出《楚辭·招隱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雖指學識淵博純正,畢竟與遺世好古之觀念糾結起來。

我跟劉紹銘談過liberal arts的問題,想到中文「藝文」一詞。由《藝文志》內容所見,似乎包羅了人文與實用兩個範疇,很接近liberal arts所標舉的精神。可惜還是擔心人家難辨「藝文」與「文藝」之分別。我於是相信liberal arts應該譯為「人文」:「人文教育」、「人文學院」,以便泛指各種文化現象之學習與宣揚。中文早就把拉丁文說人性、說教養的humanitas譯為「人文科學」。古歐洲用「人文科學」概括與人類利益相關的學問,以別於中世紀教育中佔統治地位的神學。幾經演變,「人文」狹義指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廣義則指鑽研社會現象和文化藝術,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等等。陳坤耀校長心目中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一定是指這些學問的傳授與領悟。

(二)

《易·賁》中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現代教育的最大弊端,正是喪失了「察」與「化」之誘導。思而不學當然成不了格局;學而不思更是只配做個「人材」而成不了「人才」。海南省的《天涯》雜誌最近有一篇李潔非的《人才與人材》,說的正是現代教育只顧以分數高低當作「人才」的符碼,所有「人才」「跟在包裝上註明了行業生產質量管理所執行的各種標準的工業產品沒什麼兩樣」。他說,他當初看到大家把「人才」寫作「人材」而氣惱,覺得是把萬物之靈的人變成跟水泥、釘頭、膠合板一樣的「材料」,後來看到「人材市場」之說,難免更加沮喪了。李潔非推崇孔子尊重個性與思想自由的教學方法,慨嘆當今教育只注意知識的獲得與積累,忽略了培養獨立的膽識、判斷力和鑒別力。「所以,對於時下習慣將『人才』寫作『人材』,我們大可不去糾正,倒是很該將錯就錯,承認它錯得有理。」在科技橫生過多不太美麗的枝節的今天,傳播人文教育,宣揚人文精神,當是帶領社會邁向博雅之路的壯舉,也是回覆教育品味的善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