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科學

(一)

八十年代初就認識上海博物學作家吳德鐸先生。先是通信,繼而寫些知識趣味的小品給我發表,後來吳先生來港一游,我們終於見面了。他矮矮胖胖,精神很好,也很健談,手頭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他無所不知,連養生之道也甚有研究,可惜九二年竟過去了。他生前出過八九本書,前幾天收到吳夫人許筱芳女士寄來吳先生的三本遺作,趕忙翻閱,篇篇真有燕子歸來的相識之感,教人格外懷念故人。其中一本《漫遊博物世界》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林耀琛編的。《編者的話》里說,吳先生是科學史學者,對達爾文主義研究尤深,對中國科學史、農學史的研究有很多貢獻:「博物散文作品的寫作,是吳先生的愛好。由於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而且文學底子深厚,一件普通物事,經他逐本溯源,旁徵博引,竟生出幾多情趣,所以雖是知識小品,都被傅雷先生譽為難得的好散文。」

(二)

吳先生的文字確是漂亮的。《杏味香如梅》第一段這樣寫:

連綿不斷的春雨,送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情,同樣也在濛濛的細雨中,迎來了「花褪殘紅青杏小」的畫意 。如今早已是「杏味香如梅」了。

他接著說,杏的原產地眾說紛紜,國際學術界都公認這種古老果樹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達爾文上個世紀提出「人工選擇」的原理,曾經援引中國人培育杏的成就作立論的根據。杏在分類學上屬於薔薇科的李屬,與李、梅、桃的關係很密切。《莊子》記孔子「休坐乎杏壇之上」,因而講學場所和道家修鍊之處,古人都稱「杏壇」。三國時吳人董奉住九江的廬山為人治病,治好的病人,董奉都要求他種杏五棵,人稱「董先生杏」。王維有「董奉杏成林」之句,醫師診所因稱「杏林」。吳先生說:英國到十六世紀才種杏,是一位法國牧師從義大利引進的。杏仁油和醫藥、香料工業關係很大,杏樹的枝幹又是上等木材。最怪的是科學證明杏可以治癌。南太平洋小島國斐濟人人長壽,從無癌症,號稱「無癌之國」。原來斐濟盛產杏,男女老少都愛吃,甚至以杏作主食。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杏實中含豐富的維生素B17。他們給兩百五十名癌症患者口服、注射B17,另加輔助治療,痊癒者多達兩百四十八人。

(三)

吳先生這本書列為上海三聯文庫之《青草地叢書》;那是專為今天的青少年策劃的一套叢書。林耀琛因此說,中國科學普及事業本來就不十分發達,能夠寫好知識普及作品的人更寥若晨星,吳德鐸先生數十年如一日之努力,實在是不多見了。我早年編雜誌常常請吳先生給我寫博物學的小品,恰巧也是為了讓青少年多讀一些文情並茂的科學知識文章。像《杏味香如梅》這樣的文字,既見國學,又見科學,還見文學,一舉而三得,當然值得一讀。上海三聯這次還出了一本吳德鐸的《科技史文集》,那是比較「專」的論著,從徐光啟到達爾文到赫胥黎到甘薯的故事,都有。國內吉敦諭寫的《糖辨》一九八一年二月經我發表之後,吳先生寫了回應文章《老店新開的》給我刊登,這本《文集》現在也收了進去。世事如夢,轉眼就過了十幾年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