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雍正的近視眼說起

(一)

清朝雍正皇帝近視眼,四十五歲登極的時候視力已經很差,命令內務府造辦處置辦眼鏡,有聖旨說:「按十二個時辰做近視眼鏡十二副,再哪個時辰看得多的,重做六副。」兩個月後,造辦處做得水晶、茶晶、墨晶、玻璃近視眼鏡十八副。據說,雍正元年至七年之間,他們為皇帝製作了各式眼鏡三十五副。清代「內務府造辦處」起初設在養心殿,因稱「養心殿造辦處」,是宮內管理手工作坊的機構。乾隆二十三年之前,造辦處設畫院、做鍾處、玻璃廠、炮槍處、輿圖房、琺瑯作、鍍金作、玉作等四十二個作房,以後逐步裁併,至光緒年間,總數是十四個作房,六十一種工匠,俗稱「造辦處六十一行」。

選進造辦處的工匠當然都是手藝上乘的大匠,經手製造的鐘鼎卣彝、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一概纖細究心,成了皇帝燕閑清賞之物。台灣故宮博物院新出的《故宮文物菁華百品展》中,「皇室珍玩精選」部分有嵇若昕寫的簡介,說是自古皇室常從事蒐藏,或蒐古代之物,或藏當代作品,有的是生活用器,有的是僅供玩賞。皇帝要什麼有什麼;要玩前朝文物,示意一下,天下呼應。唐太宗愛王羲之的書法,名跡都進了內府。清朝的乾隆愛風雅,造辦處大批製造文玩給他玩,精品再經他御筆品題,雅緻的文物往往給題字題壞了。乾隆的字俗到骨子裡去,詩也太過正派,一團富貴氣。詩文透出富貴氣,自是無足觀矣!好好一塊端州紫硯刻上他御制的詩,頓成效顰的東施,拍賣會上竟然人人競投,足見世人品味之庸俗。雍正反而比較有分寸,不尚風雅,造辦處做的文玩多隻刻上「雍正年制」的白文印章,雕的字也常帶書家之筆意,佈局得體。硯台上慣見的那句「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寫得真好。

(二)

嵇若昕提到王世貞認為明代好古求古風氣是「吳人濫觴而徽人導之,俱可怪也!」當時蘇州一帶經濟繁榮,文風鼎盛,發達的商人也紛紛寄情託性於古玩,社會風氣一時之間雅得要命。到了清朝,社會安定,興旺發達,帝王富商追隨文人習性,喜好文房清玩的風氣毫不衰退,今日台北、北京博物院才有那麼許多珍品可看。經濟飛躍的國家和地區最怕精神文明式微。中外歷代盛世帝王將相往往注重宗教的依託和風雅的陶鑄,所求不外是性情人格的提升和高尚品味的傳承,免得富貴榮華扭曲了舉國上下的心智。散播宗教和鼓吹主義一樣,最忌狂熱過火,Ronald Knox於是主張佈道當如婦女裙子:短得足以撩人興趣,長得堪以涵容精義(「a good sermon should be like a woman''s skirt:short enough to rouse the i,but long enough to cover the essentials」)。高官政客不可不知。陶鑄風雅則要講究一個「閑」字。明朝高濂《遵生八牋》這部養生專著,其中卷之十四的《燕閑清賞牋》說得最清楚:「心無馳獵之勞,身無牽臂之役,避俗逃名,順時安處,世稱曰閑」。他說,好古敏求是得閑的方法;焚香鼓琴,裁花種竹,也是追求清歡的門道。學問文章要養性、要悅心,說穿了也都從這個閑字起步。高濂「清心」可以「葯志」,實則清心還可以「葯」文。「清」者「簡」也;一副眼鏡通用十二個時辰,要雍正那三十五副做什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