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語文不必花大錢

(一)

今年年初,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贊助幾間院校的老師舉行了一次「提升語文水平研討會」。研討會在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分組召開,分別討論中文語文能力、英文語文能力、普通話語言能力、資助撥款、教材發展、評核辦法等問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梁錦松在歡迎辭說,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五年之間,教資會撥款一億三千萬元去資助提升語文水平的課程;這是三年一期的撥款,本期的撥款額是二億一千萬元。他說,教資會不斷在監察這些課程,並且認為進展很令人滿意。梁錦松說:「要提升年青人的語文能力,有賴教師及大專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二)

我最近翻讀了這個研討會的中英文《報告書》(Report on the Seminar on language Enha)。《報告書》中雖然只就每一組的討論作了簡單的概述,大致還是可以看出與會專家老師的觀點和共識:大家都力求持平,大家都審慎樂觀。談到「語言學習的文化」,他們認為「本港語言學習的文化正不斷轉變,有需要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因此,「在一個小組討論上,與會者指出應提供更多資源,使學習普通話變得更為普及(現在的學校制度已有此趨勢)。我們也需要反思現在英語學習的文化;在非英語的語言環境下,實在不能低估學習英語所面對的困難,但也應再次強調,英語作為國際語言,有其實用價值,必須認真學習。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全面認識香港使用的三種語文,即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的課程設計」。這是非常圓通的觀察。用非專家的話來說不外是:第一、時局變了,語言也在變;第二、要學好普通話;第三、要學英文;第四、粵語依然會是香港的「中文」。

(三)

我比較留意中文水平低落的問題,很想知道研討會的看法。討論「中文語文能力」的小組對「中學和大學學生的中文水平是否低落」一事的理解是這樣的:「對於香港學生的中文水平,與會者指出很難確切地說是否低落,這方面的許多調查報告都缺乏足夠論據,證實香港學生的中文水平比別的華人地區差,但是,一致同意由於近年來推行普及教育,大學學額急劇增加,香港大學生的中文水平整體上比(以)前有所下降。」易言之:說是低落,證據不足;說不低落,其實下降。我起初以為「低落」跟「下降」意思有一點點不同:「低落」是「差勁」;「下降」是過去不錯,現在沒有過去好。其實,《報告書》英文本說的都是「下降」:「Partits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the various reports on ese proficy actually lacked solid evideo prove the level was being lower year by year.」 另外一句:「...the level of ese proficy of the tertiary students, on the average,has bee low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who eertiary institutions before this sudden influx.」 因此,中文本說比以前有所下降,是跟實行普及教育之前那一批大學生對比而言。這個論斷,《報告書》並沒有舉出任何論據。

我比較同意《報告書》里提出的兩點建議:一是建議「培養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有了基本的語文能力,其他實用中文和專業中文的學習就很易掌握了」;二是建議「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學生能主動學習,他們的語文水平提升起來自可事半功倍。」我很希望看到研討會鼓勵學生學好普通話以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可惜研討會始終把學習普通話看成是學習一種新語言,沒有建議把學習普通話跟中文課程掛上鉤。我始終相信這是最省錢的提升語文水平的方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