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外瑣語

(一)

做官實難。官大官小都是官,總要有使命感,難免承受壓力。香港教育署推出母語教學諮詢文件,同時發動宣傳攻勢,地鐵車廂和月台都有廣告:「母語教學,事半功倍,學習輕而易舉」,配以漫畫畫學童舉重,舉不動英文書,舉得起中文書。電子媒體也有廣播劇形式的宣傳:「珠女,做咩咁無心機呀﹖系咪串生字串到好悶呢……」《明報》教育版這段新聞的標題說「攻勢不弱於歌星出唱片」。

政府推動這樣重大的教育政策,正是做官的人表現能耐、表現才學、表現涵養、表現胸襟的時刻,絲毫馬虎不得。輿論對母語教學並沒有全盤否定。大家都很關心,提出許多想法:這個政策的成敗,端視中文師資水平的高低;這個政策不應該過份誇張學習英文的難處;這個政策可能進一步提高英文學校的優越地位;「母語」既指香港廣東話,全力推行之後,會不會改善學生的中文書寫能力﹖這些憂慮未必有充份的根據;教育署想必也都考慮斟酌過了;他們只好耐心解說,不厭其詳。這樣的時刻,掌管教育事務的官真不好當。

(二)

中國大陸《讀者》雜誌上轉載王蒙最近在《隨筆》上的短文《誡賢侄》。文章說,老友之子未及而立之年而當上副縣長,王蒙應老友之命,提醒賢侄一些做官之道。王蒙勸這位芝麻官把眼睛盯在工作上業務上,不要管別人服不服自己。第二、千萬不要弄幾個人去搜集什麼人說了你什麼壞話,尤其不要自己在會上為自己辯白,不要自己出馬批判針對你的風言風語。第三、不要動不動罵前任。第四、不要在上級面前罵自己的部屬、說你這個縣的人民多落後。第五、不要老是到上面去求救求援。第六、不要動不動在下屬面前流露對上司的不滿。第七、不要搞十幾人來七八條槍的親信,帶進帶出。王蒙說:「大官小官,都是辦事的官。用工作的成績說話,則興,則立,則吉;用說話來取代工作成績,則敗,則危,則凶。」王蒙當過官,成敗姑不論,他這番忠言倒是聰明的。

(三)

台北《中國時報》刊《大俠金庸答客問》,盧美杏紀錄、整理。全文很長,連載三天,無所不問,無所不答,紀錄得又詳細又傳神。有人問金庸對康熙皇帝的評價,金庸回答說:「在中國皇帝中,我對康熙的評價很高,他不但思想開明,而且很好學,還去學外國的學問。另外我很欣賞漢文帝。他的風度很好,他在去世前,寫了一個遺詔說他一生做了很多錯事,真正對不起,向全國人民道歉。這種風度很難得。如果發生災害如地震、水災時,他就寫文章向全國人民公佈,說是因他做得不好,所以上天懲罰他,自己感到很抱歉,批評自己。以前皇帝是聖人,從沒有做錯事的時候,錯的都是其他人。另外漢朝的漢光武帝也很好,對待人民都是泱泱大度。」

有這樣的皇帝,當然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連進步開明的今日世界都不多見了。根據個人近十幾年接觸香港大官小官的有限經驗,發現官越大一般都越會做人,越圓滑。中級官員活在架構框框里,即使有真才實料也未必可以發揮,人變得很「自衛」。芝麻小官給人的印象不是唯唯諾諾,而是沒有大志;這也合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