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家次女》浮想

(一)

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最近寫了回憶童年和成長時期的往事,題為《林家次女》,四月號《讀者文摘》中文版編為「書摘」。林太乙十歲跟父母親從上海到美國,還去過歐洲,再回重慶,又到美國。這期間,二次大戰烽火連綿,林語堂的英文著述風行一時,名震遐邇,三個女兒跟著他到處跑,受他薰陶,受他教育。她們都在父親獨特的人生哲理影響下成長。林太乙在美國中學畢業,林語堂不讓她上大學了:「宇宙就是一本大書,讓她們去念。我不把讀書時間和不讀書時間分開,她們出門,走路,看戲,也亂看亂學,她們所學的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所取材之人生」。林語堂看不起現代大學教育方法,認為完全為了拿文憑,完全失去讀書的本意。於是,林太乙念完中學就到耶魯大學教中文,到上海工作,再回美國進哥倫比亞大學校外進修部選讀英國文學和新聞學等科目。她說,「我沒有大學學位,那倒沒有妨礙我寫作,也沒有妨礙我後來擔任《讀者文摘》總編輯的職位。」

(二)

其實,林太乙念中學的時期已經寫出一本英文小說《戰潮》在美國出版。她一生著述翻譯不斷,作品很多,退休到現在九年,又完成了傳記和小說四種。我六十年代末期就認識黎明、林太乙伉儷。我們都叫她黎太太。黎先生當年當過香港第一位華人新聞處長;他們住在羅便臣道一棟大樓里,我住在附近破舊的小唐樓,見過林語堂先生走出他們大廈的大門。那一瞬間,我想到的是他的《瞬息京華》、《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的英文本、中文本。林先生顯得很老了。到了八七年底黎太太要退休的時候,她找我接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職位。那是她一手做起來的雜誌:美國的意識形態,中國的文字風格,影響深遠。我上任之前先跟著她上一個月班,親身體驗到她的辦事作風和語文功力。她的中文清爽聰明;她的英文下筆既快又准,想都不用想就成章了。我有幾次站在旁邊看她起草文件,一字不改,字字恰如其份,嚇死了。

(三)

黎太太堅持寫中文要像中文,很討厭被動語態。我昨天晚上剛讀了她的《林家次女》,覺得林語堂的女兒到底跟人家不太一樣;今天一早,老友馬德明正巧來電話跟我談到他的小兒子在學校里學中文被動語態。小馬傳來一頁小六《中國語文作業》,「改寫句子」部分,好好一句「發明彩色電視的是什麼人呢﹖」,居然要學生改寫成「彩色電視是被什麼人發明的呢﹖」;「他把這台機命名為電報機」,改為「這台機被他命名為電報機」;「會議決定把這條馬路命名為『自由大道』」,改為「這條馬路被會議決定命名為『自由大道』」。據說這是中文文法。只要用得順當,我不反對用「被」字。但我寧可用「給」字:「那株樹給風吹倒了」。上引這些例句很好,竟要學生改壞,黎太太看了一定生氣。中文被動語態可以寫得很漂亮,前人文章常見:「一樹桃花待摘」;「今有韓信已被某家著人賺的來,將他斬了」。「被」字形容壞事會好一點。黎太太《林家次女》里也這樣用:「沒有被炸掉的店子門面貼著紅紙,上面說『照常營業』。」《現代漢語詞典》里有一個例句說:「解放軍到處被(人)尊敬」,那是很壞的中文;用「受」字就通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