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鬼子與小紅衛兵

(一)

《大公報》的《回歸話當年》版寫銀都機構名譽董事長廖一原,提到五六十年代長城、凰鳳、新聯三家左派電影公司的舊事,陳述當年港英政府處處提防愛國思想的蔓延。我小時候看過很多這「三公司」出品的電影,至今記憶猶新。那的確是作風正派、滿心理想的電影工作者的優秀作品,內容健康高尚,藝術水平不低,一些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改編的鉅片尤其可貴。《大公報》提到當時一股愛國進步力量開始在影圈中形成,「讀書會」等組織應運而生。五二年一月形勢逆轉,港英政府突然發難,在港的左派影人劉瓊、舒適、沈寂、司馬文森、白沉、馬國亮等十人列入黑名單,一夜之間全部驅逐出境。此後一段很長時間,港英政府對左派電影多方卡壓,南方影業公司發行的內地影片,只要主題、內容稍為牽涉愛國主義或民族意識,尤其是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侵略史實的影片,都遭到當時電檢處的百般刁難和限制,以種種借口禁映。《東方紅》、《林則徐》、《青春之歌》等影片都不能和群眾見面。在內地文革和香港反英抗暴的衝擊下,廖一原和演員傅奇、石慧等都被港府投入摩星嶺「集中營」里。

(二)

殖民主義統治自然不能容許殖民地人民激起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香港當年走過的殖民道路,的確影響深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過來的趨勢。香港中文地位和中文教育問題是個很典型的例子。新華出版社香港回歸叢書之《香港的文化》里指出,香港一九四五年以前實行的是殖民主義教育,一九四五年以後則推行了實用主義現代化教育。一九0一年,港府設立一個教育委員會,提出報告書定下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將教育經費和資源集中提供給少數上層華人子弟,為英國的殖民統治服務;二是強調英文教育,讓華人對帝國產生好感,教育經費才花得值得。一九一一年成立的香港大學,實行的是英式大學的精英制度。經過了第二次大戰的慘重損失,四六年開始,香港極力恢複轉口貿易的地位,十幾年間經濟進入轉型期,迫切需要一支有文化、有專業技術的勞動大軍,必須把普及教育提上議事日程。教育的重點於是進入了為經濟服務、為工商業服務的階段。《香港的文化》一書的作者周毅之認為,英國百多年來在香港所辦的教育,前半截是為舊式殖民統治服務,後半截是維護其新式殖民統治。

(三)

我一向相信香港過去二三十年步步成功,英文的普及、社會的開放和資訊的發達是關鍵。我也一向相信中國人的種族歧視心態一點都不淡,港英政府當年雖然壓制香港人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香港人並不因此親英,香港人的鄉土觀念並不因此消亡。打擊香港人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是過去中國大陸的政治風暴和同胞親人的悲慘命運。香港人現在著意提高中文水平,與其說是逆子的懺悔,毋寧說是文化的溫故,同樣重要的是打好英文的基礎。今後的精英教育制度培養的應該是中英俱佳的新階級,不是驅逐同胞的假洋鬼子,也不是批鬥同胞的小紅衛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