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別忘了中文有個「了」字》一文里說到香港政府既然願意動用大約四千二百萬元去提高香港學生的語文水平,不妨考慮津貼語文老師買書看書,並且辦一個老師供稿的語文雜誌,讓語文老師用文字表現他們的專業水平。我實在不忍心看到社會輿論大力責怪香港學生的語文能力江河日下,我也不認為語文老師要花太多時間精力去應付政府的審核考試以證明他們的能力符合政府訂立的「語文基準」。易言之,我相信香港學生語文能力不夠強,跟當局的語文政策和香港的語文環境有關係;我也相信語文老師最需要的不是去應付測試,而是在語文教學的領域裡儘快「進入狀態」。我盼望的是語文老師都不忘打好文學根柢,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進修看書,注意豐富自己的文化認識,甚至養成寫作興趣,經常寫些教學和研究的心得和發明,從而步步提高專業水平。寫作到底是掌握語文的最佳途徑。
(二)
昨天讀了香港大學課程學系教授徐碧美寫的《語文教師質素及語文基準測試》,知道她認為教學質素包括三個環節:老師的語文能力;老師對語文系統的認識;老師對教學法的掌握。她說,語文老師照顧不了這三個環節,往往並非老師的過錯;學校里教語文的老師短缺,很多語文老師於是「被迫上馬」。徐碧美指出:「對語文教師的語文基準進行測試只是整個措施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對不符合基準的老師,能夠提供培訓和再培訓的機會,並讓教師有充份的時間去學習和思考。」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語文老師爭取「培訓和再培訓的機會」,為的當然是認識語文系統和掌握教學方法;為了做到第一個環節——提高老師的語文能力,博讀和多寫似乎是不二法門了。(「不二法門」此處比喻獨一無二的門徑。其實這四字是佛教用語,「不二」即不是兩極端,「法門」指修行入道之門徑。原意是觀察事理應避開相對的兩個極端而「處中」著眼,方可得其實在。這一類知識是教語文的人肚子里必備的料子。)
(三)
徐碧美在港大英語教師資源中心貢獻很大。她英文地道,熱心教育,是振興香港學生英文水平的上佳師資。前兩天參觀他們中心設立的「英語教師資源網路」( Teachers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Nexus),看她在台上講解網路內容,更覺得語文基金和香港電訊教育基金贊助這類事業確實重要。聽說,目前已經有三十三所中學、三百多名教師通過這個網路跟中心及參加網路的教師聯繫;他們還有家庭用戶。網路里的「英文文法資料庫」、「英語教學資料庫」、「留言角」、「英文試題資料庫」、「南華早報資料庫」、「中學生作文資料庫」,都在給英文老師提供專業支援。我們看到老師跟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細微處教人深深體會「教學相長」的真諦:該說the gover has 還是the gover have ?還有單字的斟酌、笑話的調劑、教學的理念、學生的創意、佳篇的共賞。這是愛上語文和追求語文的人的情網,體現的是人與文字之間的柏拉圖式的默契。那天,看完徐碧美示範網路運作之後,我驀然想到香港的英語教師都進入童話的結局裡:「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