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中文有個「了」字

(一)

財政司曾蔭權說:「良好的中英語文能力,對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和國際的商業中心,極為重要。因此,政府需要在這方面做更多工作。」在九七至九八財政年度里,香港政府會動用大約四千二百萬元去推行一些措施,幫助學校「提供更高水準的語文訓練」。這些措施包括以下幾項:「把中文和英文閱讀計畫擴展至更多中小學班級;為採用中文授課的學校,開設更多英語精修課程,供中六和中七的學生修讀;設立語文資源中心,以輔助學校教師;以及推行一項試驗計畫,為教師訂立語文基準,以提高教師的語文和專業水平,並改善學校在語文教授和學習方面的質素。」

(二)

政府重視香港人的中英語文能力,那當然很好。但是,中英雙語並強的中國人,通常是因為中文是母語,說慣用慣寫慣,加點文學、文字的修養就閃閃發光了,有時間和精力去專攻英文,力爭上遊。香港學生學的「中文」,其實是用粵語思考、閱讀、寫作的中文。易言之,香港學生的母語是粵語,不是全國通用的國語,於是,香港政府要花費那麼大的經費去訓練香港學生的中文。

學習語文需要環境配合。只要香港人可以慢慢增加聆聽國語、講國語的機會,學校里的國文科用國語教授,我相信下一代的中文說、寫能力一定大大提高。啟功先生說:「我教過二十多年的語文和習作,深深體會到學生如果按口語直接寫出的文章,水平高低姑且不談,至少不太發生令人看不懂的句子,凡是我看著彆扭的句子,反倒是那些有意模擬什麼作品,或是按著什麼修辭標準去做而沒有做好的」。如果說香港學生的中文寫得不好,那是因為他們的口語是粵語,他們的學校用一套學外文的修辭、推理方法教他們中文。如果學生都會說國語,都用國語口語寫文章,他們寫的中文句子一定通順得多,不必花大錢去「提高」。

(三)

戴天在《曾蔭權的中文與紅酒》里批評曾蔭權的中文「小腳放大,步履維艱」,甩不掉英文文法的影響,整份預算案發現近三十處用「已」字。這一點正好說明一個小問題:廣東話說「我寫*一篇文章」;「*」是「已」,學生當然下筆寫成「我已寫一篇文章」。大家都忘了中文裡還有一個「了」字可用:「我寫了一篇文章」!只要用得好,「已」字當然要用。寫散文來一句「已是落花時節」,跟寫成「是落花時節了」一樣有韻致。預算案里那些「已」字,有些可以改成「了」、有些改成「已經」就好得多了。

我始終相信語文能力是生活中慢慢薰陶出來的。家人、老師、同學愛看書,學生自然會受點感染,不必什麼「閱讀計畫」也會買書借書來看。香港政府喜歡考試、相信考試、迷信成績,連老師都要不斷參加考試,還要推行什麼試驗計畫,為老師訂立什麼「語文基準」。不如用這筆錢去津貼老師買書,讓老師多看書;然後再撥一筆錢出來辦個老師的語文雜誌,專登老師的中英文文章,稿費從優,讓老師們用文字表現他們的專業水平,把雜誌辦得像醫學雜誌、法學雜誌一樣專業,一樣莊嚴。這才叫有文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