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先生的春天

(一)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不僅是香港主權的回歸,也是香港泥土山水的回歸,更是香港語言文字的回歸,最終還是香港意識形態的回歸。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是香港知名人士,他前幾天在全國人大廣東團會議上發表了題為《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講話,從講題到講話的語言文字,都不再是香港慣見的中文,而是相當地道的新中國的中文。霍英東批評香港有一些人「★街、抬棺材、放火」;說那些「把惡意攻擊未來的特區說成是代表民主、把侵犯別人利益的行為說成是代表民主的人,無論他們裝扮得如何悲天憫人,替天行道,都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時間將會使人認清是非真假,使假的東西露出原形」。他說,「由於一些僵化的殖民主義者的蓄意破壞與在輿論上的偏幫和誤導」,過去確實在九七回歸問題上引起人心悸惑;現在大勢已定,這些疑慮應該可以消除了。他認為港督彭定康大改香港法制,「是把殖民政府的法統改頭換面要特區政府全盤接納,冀圖將殖民統治的特權延續下去」。他說,「特區政府絕不會把殖民地的法統全部接過來。」霍英東說,「分清是非要講道理」,「我們既要理直氣壯,又要耐心說服,不能自以為有理,就動不動訓人。得理要饒人,是非是以事實、法理、道義為依據的。」

(二)

霍英東先生的中文也許非常好,霍先生在香港的秘書的中文也許也非常好。可是,《萬紫千紅總是春》里的中文,帶著這樣濃烈的新中國的政治語言味道,卻是非常不尋常的造詣。這種中文真是擲地作金石聲,香港政府官方中文的道行還差一大截。霍英東這篇講話的論點,當然也完全符合中國大陸領導層的民族主義意識,甚至中南海對民主的看法也反映無遺。對於快要跨進回歸門檻的香港人而言,霍英東這篇講話所宣示的思想形態和語言結構,的確應該起著晨鐘暮鼓的作用:殖民時代固有意識形態的支撐點已然動搖,今後必須在萬紫千紅的經濟叢林中尋求政治的平衡點。因為這樣,香港知識分子在港英治下所藉以安身立命的精英文化,勢必要經歷相當大幅度的調整措施。

(三)

一九四八年去世之前的朱自清已經意識到「知識分子的既得利益雖然趕不上豪門,但生活到底比農民要高」。朱自清當時面對的課題是向「下層人民」靠攏的課題。朱先生甚至願意嘗試跳出知識分子的本位,盡量去理解當時的政治現實:「我們這些知識分子現在雖然還未必能夠完全接受標語口號這辦法,但是標語口號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們是該求了解的。」到了今天,香港知識界必須理解和面對的課題當然不是向「下層人民」靠攏的課題,也不是要求比農民要高的生活質素的課題。香港知識界必須辨認的是披上新中國政治語言外衣的「商人精神」。那是回歸後的香港的主流「語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