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境中的名士

(一)

季羨林先生回憶他的老師葉公超在清華教英文的情景。季先生說,葉公超教第一年英文,用的課本是Jane Austen 的《傲慢與偏見》。葉老師的教學法非常奇特,幾乎從不講解,一上堂就讓坐在前排的學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讀原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聲一喊:「Stop!」問大家有問題沒有。沒人回答,就讓學生依次繼續朗讀下去,一直到下課。學生偶爾提一個問題,他斷喝一聲:「查字典去!」季先生說:「這一聲獅子吼大有威力,從此天下太平,宇域寧靜,相安無事,轉瞬過了一年」。

清華大學當年還有俞平伯講唐詩宋詞。季先生說,這位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紅學專家在課堂上選出一些詩詞,自己搖頭晃腦而朗誦之,有時閉上了眼睛,完全沉浸於詩詞的境界中,遺世而獨立。他驀地睜大了眼睛,連聲說:「好!好!好!就是好!」學生正在等他解釋好在何處,他卻已朗誦起第二首詩詞來了。

(二)

葉先生和俞先生這樣的教學法,顯然甚怪;幸好是大名鼎鼎的葉公超和大名鼎鼎的俞平伯,在講台上怎麼講書都可以,學生以上過他們的課為榮。季羨林先生說,中國的名士有真假兩類,清華的學生一致認為俞平伯是真名士,葉公超是假名士。那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俞老師有一天突然剃光了腦袋,轟動全校;而葉老師的頭髮則有的時候梳得光可鑑人,有時候又蓬鬆似秋後枯草。總之,這兩位名士學問一肚皮,是真讀過書的文人學者。

(三)

名士往往生活在半真半幻的世界裡。他們在書海中尋求現實世界,又在現實世界中製造書海里的人生,最後總是分辨不出是真是幻。Harold Nicolson 的《念人憶事》(some People )寫他認識的知識界精英,用的正是半小說的技巧,把真人擺進虛構的情景中,也把虛構的人擺在真實的情景里,進出堂奧,三代暢銷。(「 The idea was to put real people in imaginary situations, and imaginary people in real situations.」)葉公超自己老早生活在珍·奧斯汀的小說里,覺得《傲慢與偏見》沒有什麼值得講解的地方。他要學生朗讀,目的也許是讓學生自己進到珍·奧斯汀的世界裡去,用奧斯汀的語言思考奧斯汀筆下的悲歡離合。他不相信自己有權替奧斯汀闡釋她的理念。他要學生自己去觀察真實世界裡的幻境。「查字典去!」那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捉摸,去感觸,去衡量。俞平伯也一樣。他自己是唐詩宋詞里走出來的人物:那是他的家。「家」總是「好!好!好!就是好!」你還要求他怎麼去形容他的「家」是怎麼個好法呢?

語文的世界是半真半幻的世界。語文可以製造虛構的情景,也可以塑造真實的情景。在語文的世界裡。擺佈語文的人是虛幻的:作品誕生之日,是作家消亡之時。「消亡」是作家離開語文世界還原為人的意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