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續端的《神州拾趣》談清代皇親貴戚唱戲娛樂的南府,說到慈禧是戲迷,晚年又喜怒無常。有一次,宮裡唱《青風亭》,鮑福山演張繼保。慈禧看到張繼保衣錦還鄉,對父母不孝,越想越氣,等到散戲之後,立刻命令太監打鮑福山二十棍子,而且邊打邊罵道:「你為什麼不行孝道?打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為什麼你中了狀元不敬父母?」鮑福山忍住皮肉之痛大呼:「冤枉!」打完二十棍子,慈禧一想不對:「這是在演戲呀!是打冤枉了。」侍立在旁的太監對鮑福山說:「還不快給老佛爺磕頭謝賞!」慈禧這時又笑了:「算了吧!賞他二十兩銀子。」
(二)
鮑福山一定是梨園老手,演得極好極真,這才惹禍。慈禧也會看戲,全情投入戲中,哭笑由戲,無微不致,感同身受,終於忘情。這正是Edward Albee論看戲的標準:「One must let the play happen to one: one must let the mind loose to respond as it will, to receive impressions, to seher than know, to gather rather than immediately uand」。中國傳統表演藝術自有深厚的學問。鄭逸梅說,陳汝衡教授研究說書藝術,認為「一個說書藝人,要在藝術上達到高度成就,必須把書中人物和自己打成一片,在獻藝時忘記自己是個代言人,而竟是書中的生旦凈丑」。說書藝人文學修養要深,隨時繪聲繪影,出口成章。聽說老一輩說書藝人以黃異庵最了不起,說《西廂》說到游殿一場,佛殿中的陳設景象一一形容,而且穿插譏諷話,妙語如珠,整整說了十天。十天之後,那燕釵蟬、拈羞帶澀的崔鶯鶯才由紅娘扶著作驚鴻的一瞥。他解放初期為評彈界代表上京開會,見到周恩來。周恩來很賞識他,說他是藝人,又是詩人。黃異庵從此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得罪了好多人,反右派鬥爭中吃了不少苦頭。
(三)
藝術一沾上政治人物自必複雜起來。梅蘭芳抗日時期不得不留鬍鬚明志。一九四九年初,毛澤東委託周恩來請何香凝問候張大千,並請他畫一幅畫。張大千聽了馬上到畫室里寫了一幅荷花請何香凝轉給毛潤之先生。當時政局已經大變,張大千其實早已經決定走了。慈禧賞鮑福山二十棍,跟十年浩劫時期知識分子所受的凌辱比起來是小事一樁。清代名醫馬培之在吳中懸壺,聲名大盛。有一次慈禧患病,服藥無效,詔徵海內名醫,馬培之不幸受命應詔。他那時已經六十一歲,明知診治失當,罪必論死,臨行與家人告別,泣不成聲。到得京城,隨太醫李卓軒進內殿,一跪三磕頭,啟簾請脈,細察病情。這樣看了多次,慈禧的病情好轉,馬培之如釋重負,馬上假裝有病,故意暈跌於地,終於乞歸田裡,逃過一個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