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狂濤,東海之遙,屹立著一群美麗的小島」,名字就叫釣魚島,是中國東海的一個漁場,在台灣東北約一百八十公里的海上。那裡盛產山茶、棕櫚、仙人掌、海芙蓉和一些珍貴藥材,台灣、福建等地人民常去捕魚、採葯,周圍一帶海底蘊藏石油資源。明朝陳侃《使琉球錄》記載釣魚島在我國海域之內,是台灣的附屬島嶼。日本人是在甲午之役過後憑《馬關條約》佔據台灣,納釣魚島入其版圖,二次大戰戰敗後還了台灣島,不放釣魚台,跟美國人聯手將之圈入美國託管的琉球轄區。
《清稗類鈔》上有一段記錄說,同治中葉,有琉球商船駛行太平洋,遇颱風,漂至台灣後山,為生番所掠,死了五十四人,有四名是日本商民。日本政府事後派使來華,要求償卹,並且揚言發兵勦生番。日本使者柳原前光對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毛昶熙說:「敝國本擬發兵問罪生番,徒以兩國盟好,故不得不要求中國自行懲辦,若中國竟舍而不治,則敝國將自行出兵矣!」毛昶熙當時不知所措,答錯了一句話。他說:「生番既屬化外,則出師與否,惟貴國自裁之。」前光回國後以此話報日本政府,翌年遂有徵台之役。清廷追問日本攻台之因由,日本回信說:「敝國興師問罪於貴國化外之地,非境內地可比,且此固受命於貴署也。」清廷於是拿五十萬賠給日本人,日本人才遵約退師。可是到了光緒甲午之役,終以全台割讓於日本。
甲午戰爭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執政期間發動的。伊藤博文一八八五年起當了四任首相,一九零六年任朝鮮統監,並封公爵,一九零九年在中國哈爾濱車站為朝鮮愛國志士刺死。此人半生叱吒風雲,霸氣沖天,也有才學。話說甲午之役初起,清朝官員李文忠老成持重,瞭然於勢之不可為,很早就主張和議。當時交口非之,後來戰敗,清廷派李去議和。宴會上,伊藤博文口佔一聯曰:「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要李文忠屬對。那擺明是諷刺中國和中國的大臣。李文忠對不出來,回去告訴參隨,都無語以對。有個江浙人學問很好卻一向不為李所重,他慨然說:「那不難。可以這樣對之:天難度,地難量,這纔是帝王度量!」這個下聯果然「將」得好。
這位李文忠才情雖然大不如人,氣節還是有的。稗史上說,他在《馬關條約》簽署後使俄,途經日本要換船,日本為供張行館,李文忠不就;且以舢板之為日本舟也,不欲乘,令於兩舟間架飛梁才跨過去搭新船。今日日本人又囂張過分了,大家抵制日貨是最起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