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縫,早早歸

谷林在《書邊雜寫》里談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說孟郊《遊子吟》中那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施先生的講解平淡樸質,可是深蘊情味。施先生說,這兩句詩「從來沒有註解。但如果不知道這裡隱藏著一種民間風俗,就不能解釋得正確。家裡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在吳越鄉間,老輩人還知道這種習俗。」 我讀過施先生很多散文,卻沒有讀過這本《唐詩百話》。施先生當了四十年的語言文學教師,又是著名的新文學作家,青年時代就跟魯迅開過一場小小的論戰,黃永玉先生說他「很佩服施蟄存先生當年敢碰碰文壇巨星的膽略和他明晰的邏輯性」。施先生今年該過了九十歲了。我讀他的散文,驚嘆他的文字乾凈之餘,也覺得他真是一位通情達理的長者。針腳縫得細密為的是拉近出門人的歸期,這是非常溫馨的心愿,不管靈不靈都是美的畫面。施先生不說「迷信」,說「習俗」,正是文學作品解構人必須抱持的體貼心意。

我一向迷信傳統習俗,迷信鬼神;我相信中國讀書人不可沒有《聊齋》情結,否則文章會少好多韻致。對陰陽學的神秘概念抱否定態度的人對七情六慾多無敏銳感應(sensitivity)。寫《紅字》出名的十九世紀美國作家霍桑晚年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附近住了兩年,期間英國詩人布朗寧夫婦經常去作客。霍桑家的一位女管家天生是靈媒,霍桑和布朗寧他們靠她通靈之後在紙上傳達陰間信息。有一次,靈媒召了一位叫Mary Rondel的陰魂來,說是要霍桑收留她才能擺脫鬼域里的劫難。女鬼從此附在霍桑家。霍桑死後多年,他兒子有一天在家族古宅中翻出好幾代前的遺物,竟發現一部舊手稿,書中記載霍家前輩的一段情史,女方赫然就是Mary Rondel。

施蟄存先生先後在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滬江大學任教,一九五二年後調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抗戰時期廈門大學遷往福建省戰時臨時省會長汀縣,縣內有一座北山,施先生三九年任教廈大的時候居室面山,山上古木參天,曲徑通幽,他於是題自己的書齋為「北山樓」,勝利後搬回上海寓所還用這個室名(見朱亞夫著《名人書齋》)。

讀了谷林寫施蟄存的文章,想到施先生用散文小品的筆調去注釋唐詩,味道似比傳統的詩話新鮮。日內當設法找這部五十多萬字的巨著拜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