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假的假洋鬼子

庄因在《中國時報》上寫他的美國學生唐君到南京求學一年的所見所聞,說到中國到處是人,十足洋涇濱英文所說的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搶吃的丐幫也多。他還說到一般老百姓「漠不關心」人家死活的情景,有一位青年站在六層高的樓頂想跳樓自殺,滿街的人只顧圍在一起仰頭觀看,沒人勸阻;青年決定不跳了,街上有個人居然說:「真泄氣,虛驚一場。」唐君是念國際政治的,在南京大學沒多少朋友,同學都認為他不是學經濟的,不學商,不學國際貿易,不學工程科學,不學法律,不學醫,不學外語外交,以後不會有太好的經濟生活條件。那麼,他們喜歡交什麼樣的朋友呢?「當然是有錢有權有希望的那種了。」

學外語外交也比學國際政治有希望。這也許是大陸上相當普遍的心態了。《中國可以說不》里說,有一位在北京高校教書的王先生最喜歡跟外國人打交道,有個英國朋友叫馬克。王先生常常大聲嚷嚷:「馬克這小子昨天夜裡三點打電話把我吵醒了,一問,他在哥本哈根喝多了酒,說要劫持架飛機過來看我。哈哈哈哈哈。」王先生有一天說:「瞧見身上這件T恤吧,是馬克寄過來的,這個圖案是牛津大學的標誌。」《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還說,他有一次到北京一家×國汽車公司北京代表處談生意,一個三十歲不到的中國僱員用英語跟他交談,說是「在公司內部必須用英語,這是老闆的要求——而且我們也習慣了。」作者要求他用國語交談,他答應了。可是整個過程不斷插入英語詞彙:「請遞給我一張paper。」他對他的一位下屬說。

從句子中挑paper這個字用英文講,幾乎馬上可以猜到這個小夥子英文好不到哪裡去,講話穿插英文完全是為了顯耀。英文稍好的人要說「文件」、「論文」才會用paper。中國、台灣、香港的中國人講話穿插幾個英文詞彙不稀奇,問題只是「插」得有沒有道理,「插」得自然不自然,甚至「插」得通不通。「我沒這個mood」;「這個人穿衣服的taste好差」;「從ma的角度看,這樣的arra是合理的」;這些都是比較順耳順眼的穿插法。香港畢竟是英國殖民地,跟新加坡一樣,這兩個地方的中國人英文淵源深厚,耳濡目染,說話插些英文詞彙,人家一聽就聽出英文學得很自然活潑。這種道行是騙不了人的;都是假洋鬼子,有的假得真,有的假得太假。

《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說,法國人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為榮,他們捍衛法語的決心和自覺性很教人感動。我不熟悉法國,不可能感動。庄因的文章收尾想起當年在南京唱過的《初戀女》,引了幾句出來,我倒真的感動了,因為我們在台南念書的時候也唱過:「我走遍漫漫的天涯路,我望斷遙遠的雲和樹。多少的往事堪重數,你呀你在何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