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故事

李麗珊滑浪風帆奪金牌,為香港在奧運會上創出「零的突破」。沒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所有數字都沒有意思了。劍橋大學數學大師G H Hardy有一次到印度去領一個大獎,發表演說。他上台第一句話說:「印度對人類的貢獻是零」("Indian tribution to mankind is zero")。全場鴉雀無聲楞了三秒鐘,然後哄堂大笑。「零」這個數目字據說真的是印度人發明的。沒有「零」就沒有負數,沒有虛數,所有數字的意義都不同了。這個發明實在太大。數學大師語意雙關,幽默得教人絕倒。陳之藩先生當年告訴我這個故事的時候盛讚Hardy說,「這是幾百年才可能培養出來的花朵」。

創造「零的突破」固然艱難;人生從「有」而求「無」求「零」,似乎更不容易。二十年代有個美國作家Harry Crosby是富家子弟,是美國大金融家J P Man家族裡的晚輩,跟妻子在法國住了好多年,三十一歲就自殺死了。美國一些作家認為他的死是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Harry Crosby去世的前一年帶著妻子到埃及去旅行,偶然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對他說:「我以自己用不著的東西去衡量我的財富」("My wealth I measure by the things I do without")。此話蘊藏無窮哲理,Crosby覺得是晨鐘暮鼓。他於是決定重新衡量他的身外物。他要把他讀過的藏書處理掉:從上萬冊減為一千冊,再減為一百冊、十冊,最後只留一冊。他開始送書給人家。他碰到一個陌生人,一眼覺得好感,馬上把手頭所有波特萊爾的初版書都送給這個人了。他還挑了一批珍本善本書,標上最低廉的價錢,偷偷一本一本摻進賽因河畔舊書攤上的廉價舊書堆里,讓一些幸運的書痴在沙堆里淘到黃金,讓舊書攤的老闆莫名其妙以為神仙來跟他開個大玩笑。

李麗珊當然經歷過無數次的「零」的挫折。她告訴《明報》記者說,剛學滑浪風帆的時候技術不好,有一次出海訓練天氣轉壞,風雨雷電交加,身邊沒有人,叫救命也沒有用。這時,她突然看到舅父的身影,不是來救她,而是要她自己搖回岸邊去。她於是一邊哭一邊搖,搖到筋疲力盡的時候才看到海岸。她今天回憶這一段往事,自然覺得格外有意義。她已經乘長風破開「零」的局限;她今後要記得的是當年獨自搖回「零」的岸邊的情景。《明報》粉紙特刊里的這一篇特稿寫得很好,可惜忘了刊出記者是誰。同一頁里曾蔭權的賀電寫給沙理士,說「獲悉李麗珊小姐……」;周南則直接寫給李小姐,說「欣悉你在本次奧運會上……」。「獲悉」又硬又冷;「欣悉」又溫暖又像中文。港府的中文也該突破那個「零」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