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的文章終於輯成《以古非今集》分甲、乙兩編出版了。我們相識好多年;論年紀,他比我年輕;論學問,我比他稚嫩。國文、英文根底都那麼深厚的人不多了,古德明於是顯得老成:他筆下的中文老成,英文也老成,加上他精通文法,文字的結構難免循規蹈矩,跡近範本了。我一度留意到他的文章愛用北方人的「可」字代替「可是」,跟他的文字風格大不相稱,忍不住告訴他,請他斟酌。文字自然閑散的文章偶有失黏不會太刺眼,鍛字鍊句之作一有不調之處就格外彰顯了。古德明也寫舊體詩,偶跟讀者唱和,都見古奧妥貼,連短短几句覆信也文得謙卑。我很想當面笑他是今之古人,總是忘了。
古德明的性格其實很僵,跟他文弱的身體又是大不相稱了。他的政治信念不折不撓,死硬到底,斷不手軟。這樣的書生本色,我有的時候會覺得「迂」得過火,卻始終敬佩他那份固執。他在《以古非今集》的序里說:「九七就要來了。我不懂得只談風月。然則我這第一輯文集,應該也是我最後的一輯了。」我倚老賣老,不得不罵他年紀輕輕說這種不祥的話。我這一代人家教甚嚴,小時候大人時時叮嚀,吟詩做文不可以亂寫不吉利的話,免成讖語,連寫字都要練得方方圓圓飽飽滿滿才有福氣,寫得潦草一點都要挨罵,恐怕壞了清貴之格。我幼承這樣的庭訓,印象深刻,眼看古德明才情豐厚,身子單薄,倒寧願他應了龔自珍那句「可能十萬珍珠字,買盡千秋兒女心」,多談風月,少動肝火。
古今中外學人常以史論抒發自己的政見。中國曆朝君權獨斷,言路閉塞,讀書人更以故紙堆中討生涯為善策。黃宗羲的《明史案》,顧炎武的《日知錄》,王夫之的《談通鑒論》,都在總結歷史以服務政治,借古喻今。清初撰寫明末農民起義史和南明史的熱潮,也是政治劇變的產物。古德明耽懷典籍之餘,大概也有歷史癖,又逢香港政局易轍,中共新聞熱鬧,他的每篇文章幾乎都引史事來罵時弊,不署名都猜得到是他寫的。小說家Saul Bellow 筆下的Herzog學富五車,他哥哥羨慕不已,說是飽讀詩書太好了("How o be well-read")。何索答曰:你是說會賣弄學問耶(pedantic)?也有人說古德明文章喜賣弄;我說腹里空空也就賣弄不出什麼學問來了。文章最緊要是觀點好。古德明年紀再大些、閱世再深些,觀點一定更老辣,《以古非今集》的書名可以改為《古非今集》:「古」是古德明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