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大聯網

我最喜歡看《明報》的「中國風采」版。前幾天在那個版上讀到邵石的《文壇聯網》,說是《現代漢語詞典》經過了兩年多的修訂,增訂的新版最近在大陸面市了。新增版的詞語都是反映時代生活面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新科技,比如歌星、倒爺、大款、保鮮、減肥、硬體、軟體、傳媒、黑馬、精品、公關、環保、巴士、的士、熱狗、桑那浴、卡拉OK、T恤衫等等。此中不少是香港先用了,顯得貼切,終於規範成現代漢語了。這篇報道的欄名《文壇聯網》也很有新意。世界已經進入了「聯網」的時代,狹隘的地域觀念漸漸消除了,閉塞的政治意識遲早會變成天大的笑話。光明正大的資訊交流才能表現「意識形態健全」(ideological soundness)。回歸前夕,中港之間的爭執十之八九都圍繞在政治問題上,民間的來往,文化的溝通,只要衙門不插手,反而流暢自然。

五月十二日的《北京青年報》有一段特寫談到電視連續劇四大古典名著的收山之作《水滸傳》投拍之初,大家都擔心「武戲」向來是內地影視作品的弱項:粗獷的李逵、精壯的武松、碩大的魯智深、標緻的燕青,沒有一身好「塊兒」實在不行。為了表現水軍的健美、步將的強壯、武林的矯捷、草莽的剽悍,「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這次走出了明智的一步,取人之長補我之短,請來香港著名武戲導演袁和平及其屬下的袁家班,用他們的經驗、技術、手段和器材去解決《水滸傳》的武戲問題」。據說,扮演黑旋風李逵的內地演員趙小銳叫苦不迭,說是一個鏡頭拍二十多條是常有的事,真打真摔,身上大小傷痕纍纍,「拍戲二十年,不如這一年」,可是又得意得很:「嘿嘿,過癮!」所有看過製作樣片的演員都為之振奮,認為《水滸傳》的武戲無疑是國產古典題材大戲中的佼佼者。

《北京青年報》還有一段消息說國內演員陳紅和香港演員呂良偉到溫哥華去拍電視連續劇《紐約風暴》,她說劇組裡演員來自各方,為拍戲方便都講自己最流利的語言,於是同一場戲國語、粵語、英語同時出現,演員看了劇本會明白彼此在講什麼。可是,陳紅對呂良偉說:「我不管你跟別人配戲怎麼樣,跟我配戲你要說國語。」她認為呂良偉說流暢的粵語容易顯得角色很油滑,不夠實在;說國語則語言有障礙,說話顯得吃力,就把人物那種不善言詞的憨勁兒演出來了。從《現代漢語詞典》的增訂到《水滸傳》、《紐約風暴》的中港「聯網」,都這樣圓滿愉快,這是中港政治交手中從來少有的局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