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情懷下親一親臉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總監梁一鳴出席中文科課程研討會說,小一至中五九八年推出的普通話課程會成為核心課程,到公元兩千年香港中學會考中變成獨立科目。他認為語文是交際、交流的工具,但同時也有其思想和文化內容,因此語文同時可以兼顧品德培養和文化認同。梁一鳴因此希望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能同時認識祖國的文化;相關科目委員會將來會決定課程內容要不要介紹內地民生和各地區的文化特色。《大公報》報道這則消息的標題說,普通話成為核心課程「有助提高對中國文化認識及品德培養」。

一九八九年夏天,我為《明報月刊》組織了一個「中國情懷」的專頁,請了好幾位文人學者寫文章。余英時先生當時就寫了一篇《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的文章談他的中國情懷。這篇文章後來收在余先生的《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一書中作為附錄。余先生在自序中說,全書涉及「中國情懷」的僅此一篇,這四個字之所以成為書名的一部分,是因為全書所收的文化評論的文字,都是在「中國情懷」之下寫成的;如果不是他的「中國情懷」在作祟,就不會寫出這部書了。余先生說,「所謂『中國情懷』其實便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情結。此情古人已有之。《李陵答蘇武書》所謂『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癥結。李書雖偽,其情則絕不能偽。」

課程發展處設計普通話新課程希望學生可以從中認識祖國的文化,用意當然也在於喚起學生的「中國情懷」。梁一鳴說得對,語文有其思想和文化內容,因此語文同時可以兼顧品德培養和文化認同。這裡的語文是指語言文字,包括用方言發音的語言和用方言寫出的文字。香港既有的中、小學中文課程,當然也已經照顧到這個層面而且也發揮了這個層面上的功能,不必等到九八年普通話新課程推出才會提高香港學生的中國文化認識和品德。易言之,不是學會了普通話才有中國情懷,也不是學會了普通話才能培養出品德。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從文化的層次去探討語文的問題,不要過分拘泥於語法的歐化或者方言化,除非「歐化」到不通或者「方言」到難懂。「我中國一次也沒去過」當然錯了;「如果你不介意,可不可以告訴我你那本書是在哪裡買的?」這當然是外國話的結構,但絕對是可以接受的中文。現代中國男女在皇后大道上碰面互相摟抱一下親一親臉,也絕對是可以接受的舉止。道理一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