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孝服底下的紅裳

「急鑼緊鼓聲中,幕里大叫一聲:『好酒!』一個神態豪邁、氣宇軒昂的豪傑跌跌撞撞的大踏步出台,袍袖一揮,四句西皮散板,只聽見:『有酒不知天地小,任他肉眼看英豪』,台下采聲春雷轟動。啊哈,真乃絕妙好辭,絕妙好戲也!」

這是查先生以林歡筆名寫的《中國民間藝術漫談》中評《除三害》一文的開筆第一段。書是一九五六年長城畫報社出版發行的,訂價一元四角。這本小冊子的「後記」說,一九五六年六七月間,「中國民間藝術團」在香港演出,成為香港藝術史上一件空前未有的轟動大事,這些談歌舞、京劇的雜文,正是作者當時發表在報紙上的急就之作,目的是向海外觀眾們解釋藝術團演齣節目的內容。書中的電影部分則寫於五四到五六年之間,為了配合演出和電影,文章都是當晚看戲、當晚就寫的,「所以事後校閱,頗覺文字粗率,更加缺乏學術上的深度」。查先生當時還沒有創辦自己的報紙,大概還在主編《長城畫報》,兼編左派報紙,寫些電影劇本,這些短文只能算是業餘之作,「採用的是一種個人漫談、隨意抒發己見的形式」。

查先生寫的考證袁崇煥生平之類的重頭文章固然氣象萬千;他筆下的一些「個人漫談、隨意抒發己見」的文字卻最為引人入勝。他當年寫的社評不悶,主要正是因為文中穿插不少「筆者」個人的經歷和隨意的己見。當今香港報紙的社論大都沉悶,說穿了是主筆閱歷不深,讀書不博,文筆不行。評《除三害》一文開頭寫的一段,十足章回小說的筆調。這樣的文章,就算「缺乏學術上的深度」也不要緊;裹腳布似的學術論文到底是寫來拿學位混飯吃的。學問要能隨意化為漫談方才可觀。交代《獅子樓》的故事,從西門慶串通王婆勾引潘金蓮害死武大郎,一直講到武松殺嫂殺姦夫;那是學術。只讓潘金蓮外穿孝服露出面的紅衣以點出姦情;那是學問。

林歡評《獅子樓》有這樣一段話:「在戲裡,我們看到武松回家,發現哥哥已死,悲痛之中,見嫂嫂外穿孝服,裡面卻穿紅衣。在原作中並不是這樣寫的,因為施耐庵有充裕的篇幅來寫潘金蓮怎麼洗去了脂粉,拔去首飾釵環,脫去紅裙綉襖,換上孝裙孝衫,假哭下樓。但京戲只用外白內紅的衣飾,立刻鮮明而迅捷的表明內中必有姦情。事實上,潘金蓮恐怕不會傻得在孝衣之中穿著紅裳,但京戲用了這誇張手法,很簡捷的表現了整個故事的關鍵所在。」天下寫文章的人須諳「外白內紅」的筆法;寫政論的人更須懂得識破潘金蓮孝服底下有紅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