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後記 《「竟陵八友」考辨》序

去年柏俊才的專著《梁武帝蕭衍考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該著是他博士論文中一章的擴展,付梓前他就向我索序,我委婉地拒絕了他。在我的心目中,寫序的多是那些年登耄耋之年的碩學名流,而我自己雖然頭髮白得一塌糊塗,可實際年齡也許還夠不上老,至於學術名流,我自己更是靠不上邊。寫序於我要耗費不少心思和精力,於他的專著又不能增色半分,真是勞己而又不能助人,何苦呢?

今年他的博士論文《「竟陵八友」考辨》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付梓前,俊才又索序於我,這次我是想推也推不掉了——該文庫要求入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必須寫一篇序言。再說,這篇從開始選題到綱目設定,我都全程參與過的博士論文,今天能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我與俊才一樣由衷地高興,要是再拒絕為此書寫序,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記得五年前柏俊才帶著他那篇《吳融年譜》長文來考我的博士,讀罷文章我當即就決定錄取他。可惜他的考試成績並不理想,更要命的是英語成績沒有達到我校規定的最低分數線,我向校方打了兩次報告,向負責人費了多次口舌,好不容易才將他破格錄取。幾年後他寫出來的這本沉甸甸的博士論文,向世人證明了他的學術實力,也說明我當時的努力沒有白費,當校外的評審專家和全體答辯委員(我們學校的博士論文評審都是匿名盲審,至今不知他論文評審專家的名字),一致都對論文好評如潮時,我多少還有幾分得意——暗暗慶幸自己有識人之明。

俊才踏實、認真、聰穎,熟讀六朝史部與集部,特別難得的是他讀書有間,能於無疑處生疑,所以常能見他人之所不曾見,言他人之所未嘗言。這篇論文八章五十二篇考證文章,無論是「竟陵八友」的生平事迹考,還是他們各自的交遊考,抑或是其詩文系年,無一不是新意迭出。如《謝朓任隨郡王文學的時間考》首次確定其任職時間;《謝朓「忝役湘州」試考》以確鑿事實解開謝朓生平中一段難解之謎;《王融家風考》經由考證琅琊王氏家風進而詮釋王融的人生悲劇;《王融生平仕履考》首次最為詳盡地勾勒了王融的生平履歷;《沈約「起家奉朝請」的時間新考》從劉宋「起家奉朝請」的建置、具體的分封時間和人員切入,力排眾議,確定沈約「起家奉朝請」的時間;《沈約永泰元年赴天台桐柏山辨誤》對學界所謂沈約永泰元年赴天台桐柏山一事做了合情合理的辨正;《梁武帝蕭衍登祚前行蹤考》辨析史書所載之誤;《梁武帝佞佛事迹考》首次較為全面地揭示了這位「菩薩皇帝」的真實面目;《任昉籍貫考》重新考定任昉的籍貫;《蕭琛生卒年考辨》考定蕭琛之生卒年;《蕭琛生平仕履考》更首次較為全面地勾勒了蕭琛的一生;《范雲生平仕履考》《范雲交遊考》《陸倕生平仕履考》和《陸倕交遊考》四文都是填補空白之作。一篇博士論文如果能在上面許多問題中提出或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很不容易了,而俊才這篇論文能同時考辨乃至解決這麼多學術難題,足見這篇博士論文的學術分量。

由於俊才是我的博士生,此文又是我指導的博士論文,要是我對文章的好話說多了,難免偏愛和自吹之嫌,要是我說這篇文章寫得不好,自己又覺得有點違心和不忍,還是讓校外那位我們還不知道姓甚名誰的評審專家來評說吧:

「該文選材立論,皆重證據;史論結合,體悟精細;思路新穎,論述縝密,對『竟陵八友』的文學成就做了深刻的揭示,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已達到申報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水平。」

答辯委員會也建議這篇博士論文參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至於後來我們學校是否送評了,最後評獎結果又是如何,這就不是我這個教書匠所知道的了。我們國家的學術評獎,太陽底下和月亮底下的人,誰不知道它是怎麼回事呢?好在俊才的這篇論文即將付梓,它的好壞優劣世人自有公斷。

當然,這篇論文還有諸多遺憾:由於材料本身及閱讀範圍所限,文中有些觀點仍屬推斷和猜測,一時還找不到堅實的證據;由於時間倉促和篇幅過長,論述文字還有待刪削凝練。前者的不足會讓人將信將疑,後者的不足可能讓人讀不終卷。

俊才目前正在劉躍進先生門下做博士後,既處首善之區,又侍名師之側,更兼本人刻苦勤奮,還愁他寫不出更多更好的東西來嗎?

樂為序。

《「竟陵八友」考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