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切磋 學術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評陳文新主編《中國學術檔案大系》

但凡參加了工作的人都有其個人檔案,檔案中記載了他的成績與劣跡,一翻開檔案就能了解他為人的好壞和能力的大小。可惜,無論是圖書館還是檔案館中,從來找不到一份「中國學術檔案」。陳文新教授主編的《中國學術檔案大系》,為學界填補了這一空白,也為學人彌補了一大遺憾。

該叢書體例上非常新穎,這套叢書的宗旨是「鳥瞰學術版圖,聚焦名家經典,梳理百年史事,指點求索路徑」,這要求編者將學術史論與文獻梳理結合起來,將工具性與學術性結合起來,通過文獻整理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叢書幾乎囊括了人文科學的各個學科,其中每一種都由四個板塊組成:百年學術史概述、名著名文評介、學術論著提要、學術史大事記。由於每種學術檔案的編者大多是該領域的學術專家甚至名家,所以「概述」既能高屋建瓴,「評介」又能切中肯綮,「提要」也能要言不煩,「事記」更能細大不捐。如《國學檔案》《六朝小說學術檔案》《中國散文史學術檔案》前面的概述都堪稱「大手筆」,它們從縱橫兩個層面勾勒了各學科學術百年來的發展歷程,闡述了各學科百年來的學術轉型,論析了百年來學術的成就與不足。選定名著需要學術眼光,評介名著更見學術功力。「評介」近似於古代文獻學中的敘錄解題,要寫好一篇名著評介,一方面要「深明道術精微」,另一方面要審定「群言得失」(章學誠《校讎通義》),絕不能像寫詩詞賞析那樣,可以輕鬆地馳騁想像,可以任性地隨意發揮。要評定名著的學術得失,論定它們的學術地位,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要有廣闊的學術視野,還要有一定深度的見識。如果說「名著名文評介」中的評介近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那麼「學術論著提要」則近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前者詳盡深入,後者提要鉤玄。「學術史大事記」又近於史書中的編年,它可以彌補「評介」和「提要」中的遺漏,還可以補充名著、論著的背景,交代它們產生的原委。這種四大板塊的設定和劃分,的確體現了主編的巧意與匠心,「名著名文評介」是點,「學術論著提要」是面,「學術史大事記」是線,點、線、面三者有機結合,使每本學術檔案都是一部別具一格的百年專科學術史。

既然稱為「學術檔案大系」,那就應在滿足其學術性之外,還得滿足其工具性和實用性的要求,也就是說,這套叢書的每個編者不能只顧著自己登山,還要時時給後來人「指路」。近百年是中國文化學術轉型時期,這一轉型不僅僅是學術形態從傳統變為現代,儒家經典也從價值之源變為知識之源,很少人再以十三經來安身立命,所以經學著作也從為經典辯護,變為對經典進行分析批判。一冊《經學檔案》在手,學者可以神馳於上下百年倒在其次,學生可以從流以溯源卻受用無窮。這套檔案大系最大的特點,正是經由「考鏡學術源流」,來指點學術門徑。

當然,我們肯定該叢書「為用益弘」的同時,也不得不指出它留下的「些許遺憾」。如《經學檔案》和《國學檔案》,一是論著提要部分收書不太全——該有的卻沒有;二是這部分收書略嫌濫——該刪卻未刪;三是名著和論著的劃分有點隨意——少數沒有名的卻弄成了「名著」,有名的反而打入普通「論著」。

幾年前陳文新兄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文學編年史》讓很多人讚歎,這套檔案大系又讓人耳目一新,想不到,他本人既是學術的優秀「前鋒」,同時還是學術上的出色「教練」。

原載2012年2月23日《人民日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