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

——遼寧兩屆高考狀元劉丁寧復讀擇校隨感

劉丁寧去年作為遼寧省文科狀元考進名校香港大學,並且獲得了七十二萬元全額獎學金。據《QS世界大學排名》,從2010年到2013年,香港大學連續三年被評為亞洲第一,世界大學排名在第二十二至二十三位之間,這個排名機構是世界三大最權威排名機構之一。狀元、名校、全獎,不僅任何一個普通家庭的考生,即使任何一個官二代富二代考生,只要有這三項中任何一項都會喜出望外,而劉丁寧竟然將所有好事都收入囊中,這讓無數「學渣」們除了欽佩還是欽佩。

沒想到她到香港大學入學一個多月就退學,又回到了母校本溪市高中復讀。這一爆炸性新聞讓許多人從「驚喜」變為「驚異」,從「羨慕」變為「惋惜」。放棄這麼好的大學,選擇前途未卜的復讀,這種做法真讓內地大多數家長和考生覺得匪夷所思。據本溪市高中校長李玉成介紹,劉丁寧放棄香港大學的理由是:「她選擇回到本溪高中復讀,主觀上是她想追尋更純粹的國學,覺得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更適合自己對學業的追求。」她退學和復讀的這個理由,估計會讓不少讀書人困惑不解。

誰曾料到,劉丁寧幾個月之後又讓所有人驚奇:今年她又成了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不顧外人疑惑與非議,頂住了復讀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用自己的考試成績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一次考中狀元就是個奇蹟,兩次奪魁簡直就是神靈附體!難怪各大網站都在感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學渣』們,一起顫抖吧!」看到劉丁寧相關報道後,很多正在高考泥途中跋涉的高二學生紛紛五體投地:「女神,我跪了!」我也立即發了一條微博表達自己五味雜陳的心情:「放棄那麼好的港大,放棄那麼高的獎學金,再重新復讀一年,再浪費一年生命,為的是『追求更純粹的國學』,還認準了只有北大中文系才能學到這種『純粹的國學』——姑娘,你叫我說什麼好呢?」

的確,劉丁寧真不知叫我說什麼好!我一遍遍追問自己:對她的追求和選擇是讚歎和欣賞,還是困惑和嘆息?可能都是,又都不是。

去年7月《新快報》一篇名為《當狀元畢業十多年後,他們在幹什麼》的報道說:「從今年已經確認的情況來看,金融、經濟、管理仍然是狀元們的主要專業去向。據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12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頭名選擇就讀經濟學和管理學的人數最多。」狀元們大學畢業後大多數都留學海外,最後絕大多數都流失海外。可見,多數狀元選擇專業不是沖著錢(金融、經濟)就是沖著官(管理),相比之下,劉丁寧立志學國學實在是超塵脫俗,「追求純粹的國學」更是不食人間煙火。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興趣,更有自己的堅守,小小年紀就願做傳統文化的「麥田守望者」,這使她像滾滾濁流中的一泓清泉,誰見了都會由衷欣賞和讚歎。

更讓我欣賞和讚歎的是她情緒的平靜、內心的強大和發揮的穩定。復讀生都要承受普通考生雙重的壓力,高考狀元復讀更要承受多重壓力,像我這種承受力不強的人可能要崩潰,何況她還是一個小姑娘。我對劉丁寧的定力無比驚嘆。一次考中狀元也許是運氣,復讀又考中狀元可是實力——包括她的學習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

可是,對報紙上所說的她「追求純粹的國學」,「她認定只有北大中文系才有最純粹的國學」,我在讚歎之餘又充滿狐疑和困惑。首先,什麼是「國學」,學術界一直還在爭論,對它內涵與外延的界定至今仍莫衷一是。我國古代雖然很早就有「國學」一詞,可那時的國學就是太學,即朝廷興辦的最高學府,後來也指書院講學藏書之所,而今天我們大家所說的「國學」,大致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華夏傳統文化學術,它涵蓋了古代經、史、子、集。清以前沒有人將傳統學術稱為「國學」,「國學」是與「西學」相對而言的,它是西學東漸以後的產物——因「西」而有「東」,對「他」而稱「我」。沒有西學這一強勢文化的參照,肯定就沒有「國學」這一名詞。其次,什麼是「純粹的國學」更是人言言殊,我本人對「純粹的國學」也是一頭霧水。古代學術向有漢學宋學之爭,經學內部又有今文古文之別,僅僅就古代學術而論,到底哪種才算「純粹的國學」?自從「五四」以後,尤其是1949年以後,大陸學者中還有多少學人在治「純粹的國學」?去年一位老學者還在為「三禮已成絕學」痛心疾首。最後,在香港大學讀書就是「浪費幾年時間」,只有上北大中文系才能學到「純粹的國學」,我不知道劉丁寧姑娘這種想法是來源於師長的告誡,還是經由她搜集資料後的個人判斷,抑或是她自己在香港大學念書後的負面感受。有些網友也認為大陸是學「國學」最好的地方,北大更是學國學的聖殿。在這一點上本人孤陋寡聞,雖然北大中文系有不少優秀學者,但我不清楚他們系裡誰在教「純粹的國學」。

今天《環球時報》發表署名單仁平的文章《北大港大各有千秋都值得尊敬》,文中把劉丁寧「從港大退學及重考北大」,說成是「她完美實現了對個人規劃的調整,展示了在學生階段對人生選擇的駕馭能力」。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說法過於誇張,更看不出劉丁寧退學復讀有什麼「完美」。此文容易對正在衝刺高考的學生形成誤導,讓更多人放棄已經錄取的名校而去復讀,重新複製劉丁寧「對個人規劃」的「完美」「調整」。前年報載一名被一本大學錄取的考生復讀,他發誓要圓自己的「清華夢」,後來沒有聽到這名同學的下文,八成是他仍然「夢斷清華」。

劉丁寧同學始終沒有吐露退學港大的隱衷,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也許是她不太適應那兒的學習環境,也許是她不太習慣南方的濕熱氣候,也許主要原因是她有很深的北大情結。在劉丁寧去年7月26日參加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節目時,就已經流露出了想離開香港大學的想法。她在節目中充滿激情地說:「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師同學們,等我來,我一定會回來的!」這是深情的告白,更是堅定的誓言。她尚未入學,就準備退學,學習環境和南方氣候的種種猜想不攻自破。我們來聽聽她高中母校校長李玉成的介紹:「劉丁寧曾展示過自己的背包,裡面有一沓的北大明信片。有在北大讀書的親屬送的,還有自己曾去北大時買的,她還特意郵寄給自己。可想而知,北大對她來說,是多麼神往的一個地方。這回,她用實力告訴大家:北大的明信片可以隨時買了。」我能理解劉丁寧的北大情結。由於內地考生過去很長時間大學選擇的單一,加之官方和社會長期的輿論導向,對於內地的考生來說,尤其是對於農村鄉鎮的考生來說,北大和清華不僅是世界上最好的名牌大學,也是他們心目中的精神聖地,上北大清華不是上學而是朝聖。接到了北大和清華的錄取通知,不少地方至今還要敲鑼打鼓上門報喜,各地高中還要為被北大清華錄取的考生張貼大紅喜報。考上北大清華就像古代中進士那樣光宗耀祖。由於過深的北大情結,她可能沒有誠心學習如何適應港大全新的學習環境,也可能沒有認真考察到底哪裡最適合學習「國學」,更沒有去深入思考什麼是「純粹的國學」。

劉丁寧選擇退學和復讀是她的自由,現在她更是「求仁而得仁」,實現了自己最大的心愿。不過在我看來,她復讀的理由有點盲目,退學的選擇更有點草率。是不是像她說的那樣「只有北大中文系才有純粹的國學」暫且不論,以復讀的方式重考北大中文系是一著險棋。假使「萬一」考試失手呢?在高考分數公布之前,誰能擔保她就能進北大中文系呢?當然,事後的結果證明她「彪悍的人生」沒有「萬一」,但對於普通考生而言,復讀可是充滿了「萬一」和「危機」。

在香港大學是不是一定就學不好「國學」呢?劉丁寧同學好像沒有拿出復讀的勁頭去嘗試。內地名校和香港大學都有好老師,但就師資的整體水平而言,香港大學的師資力量無疑有較大的優勢,更不用說它那國際化的學術氛圍,它那可以自由探究的學術風氣,它那與國際接軌的課程設置。就內地各名牌綜合大學來看,北大、清華、復旦、南大、浙大、武大、中大等學校,很難說有多大差別。內地各大學的公共課用的都是全國統一教材,講授大體統一的內容,任何上課教師都不敢甩開教材「離經叛道」。各種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課,也是用教育部頒定的教材,現在還開始用中宣部的「馬工程教材」。差別主要表現在各任課老師的課堂發揮,有的老師講得生動,有的老師講得死板,如此而已。內地各大學與香港大學的差別,則主要體現在不同的辦學理念和不同的培養目標。劉丁寧同學即將如願上她心儀已久的北大中文系,以她復讀表現出來的過人毅力和定力,但願她四年下來能真正學到「純粹的國學」。

《環球時報》那篇名為《北大港大各有千秋都值得尊敬》的文章,聲色俱厲地對那些批評內地高等教育的人說:「這些人真正要打的恐怕不僅僅是這些大學,而是同這些大學有著千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