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 辨才:教育的起點

姚明退役是這兩天媒體的頭條新聞,是人們茶前飯後的熱門話題。我不太喜歡看姚明打球,因為我性子太急,看他移動時總覺得有點笨手笨腳,但對他取得的成就仍然十分激賞。作為一個中國人,既為他感到驕傲,也對他深表感激:要不是出了個姚明,山姆大叔還以為中國人都是從《格列佛遊記》中小人國里長出來的;要不是出了個姚明,山姆大叔還以為中國人只會證明勾股定理。籃球這種體育活動就是為姚明準備的,姚明也是為了打籃球而出生的,這才叫各得其所。試想一下,如果父母從小叫他去學國際象棋,他不僅身高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優勢反而成了他的劣勢——兩米多高的人要彎腰到與一米多高的人平齊,而且一彎腰就是幾個小時,一局棋還未走完,人可能就昏過去了。

從姚明我又想到了李娜,這是一對時下最火的男女明星。李娜那強壯的胸肌與臂肌,那粗壯的胳膊與大腿,那突出飽滿的臀部與力量強大的腰部,那奔跑的速度和罕見的爆發力,以及那良好的身體協調性,是上帝特地為中國造出來打網球的,上帝要多仁慈有多仁慈,他不想讓歐美人自大自滿,還以為亞洲人在網球場上永遠也進不了前四名。不過,要是按她父親先前為她選擇的羽毛球項目來培養,李娜肯定會辜負上帝的期望,錯用了上帝賦予她的才華,肯定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據李娜網球的啟蒙教練夏溪瑤回憶說:「李娜開始選擇的是羽毛球運動,但她的羽毛球教練林書慧見到她在訓練場上打球的風格和勇猛的作風,就認為她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網球運動人才。」林書慧不只是小孩的體育教練,也是個天才的教育家,是李娜的再生父母,是她為李娜指明了發展方向,是她把李娜引到適合於她的人生道路上來。羽壇離開了李娜,中國還有許多羽毛球高手;網壇要是離開了李娜,中國離紅土地冠軍可能還要等待好多年。

姚明和李娜這兩個時代的幸運兒,多虧是出生在體育世家,多虧是生長在大都市,他們才能成功上演人生的喜劇。我國很多農村和小城鎮的孩子則沒有他們這麼幸運,這些小孩就像陸遊筆下生長於「驛外斷橋邊」的梅花,只能無奈地「寂寞開無主」,不管如何清香,不管如何高潔,照樣無人發現,無人賞識。有些孩子本來稟有獨特才華,可是他們的父母和老師都不能識寶,最後,天才被當作了蠢材。我家鄉那個山村裡,有一位叫尹貴民的老兄,他特別喜歡也特別擅長講「笑話」,每次他講笑話總是讓我笑得肚子疼。他的舉手投足無不滑稽,他的語言又極富幽默感。在我印象中,他的喜劇天才絕對超過趙本山、周立波之輩。趙本山的小品雖然很有幽默感,但都是別人事先幫他寫好了台詞,然後他再出色演繹腳本;周立波在台上表演時,更是時時離不開腳本,他的海派清口其實就是在朗誦和表演事先寫好的台詞。趙、周二人都算不上脫口秀,而我的這位老鄉每次都是脫口而出,舌燦蓮花,而且他的幽默都是冷幽默,聽眾當場笑得前仰後合,過後又能回味無窮。你要是聽過他講「笑話」,再聽趙本山的小品,再聽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你肯定想哭;不,你要是聽過他講「笑話」,你肯定不想再見到趙本山、周立波之輩了。可是,他身體比較瘦弱,砍柴、挑擔、犁田樣樣不行,他講的「笑話」引得村民大笑,他的笨手笨腳又使村民冷笑。大夥笑他「只會耍嘴皮」,可憐的鄉親從來就沒有覺得「會耍嘴皮」是一種才華,而且還是一種難得的才華。當時即使讓大家笑破了肚皮,也不能收人家一分錢。他在農村一分錢也沒有,只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找不到半個老婆——他終生光棍。前天聽說他已經告別了人世,他留給世人的是笑聲,世人回饋給他的是眼淚。

像這樣的悲劇,在神州大地上可能天天都在上演,這個被埋沒的喜劇天才絕對不會是個孤例。

從這三個人的悲喜命運,我發現教育的起點就是辨才——辨識不同人才的特點,識別不同人才的價值。我們常說「因材施教」,可是,不能辨才識才就不可能「因材」,這就像大家常說的「因勢利導」一樣,要是不能認清形勢怎麼可能利用形勢呢?「辨別人才」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沒有辨才識才這道功夫,後面的教育很可能是南轅北轍,培養人才變成了摧殘人才——如果讓姚明去學國際象棋,他肯定要跳樓;如果讓李娜去學跳芭蕾舞,她也許會上吊;要是讓我這種嗓子比老公鴨哭聲還難聽的人去學聲樂,我寧可在牆上撞死。

中央電視台有個收視率很高的欄目——《鑒寶》,教人們如何鑒別那些發了霉、上了銹的老古董。中國人現在想錢想瘋了,這個節目也看瘋了。大家知道,鑒別古董需要專業知識,否則,你就可能錯將贗品當正品,誤把賤貨當珍奇。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寶貝就是人才,鑒別古董不易,識別人才更難。可是,許多人都不敢涉足古董收藏,但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個識才的伯樂,為此,父親節那天,我寫了一篇博文《不能讓父親「無證上崗」》。人們總是以為只要一生下小孩,自己天生就能做父親母親,其實,社會上不合格的教師固然不少,但每個家庭里不合格的父母更多。很多父母一生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遇上這樣的父母真是不幸。

白居易曾在《放言五首》之三中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可見辨才是多麼困難,所以古人常常嘆息說:「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天才與知音往往是千載一遇。天才遍地都是,知音古今所稀。那麼,辨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辨識人才首先需要專業素養,我們必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清楚地認識孩子生理上的長處和短處,了解孩子心理上的優點和缺點,然後才能發揮其特長,彌補其不足,肯定其優點,糾正其缺點。

辨識人才還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知識面。世上有千行百業,人才更是千奇百怪,古人就曾慨嘆「才難然乎,性各異稟」。要儘可能多地了解社會上有哪些專業,了解哪些專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還要了解什麼樣的才華具有廣闊的前景。如果一個人只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對其他專業知之甚少,那麼遇上與自己才能不一樣的人,他不僅不能認識到這種才能有什麼用處,甚至根本就認識不到這是「才能」。在識別人才這個問題上,「只知其一,便一無所知」。如果知識面非常狹窄,同樣也不能識別人才,因為他不知道從事什麼樣的創造性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才華。「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要做發現人才和辨識人才的伯樂,需要的不是「專」而是「博」,也就是要有廣博的知識結構,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包括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識別人才的教育家,不一定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最好是一個什麼都懂一點的「雜家」,既知識雜博,又世事洞明,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會「看出」:什麼人有什麼才,什麼才有什麼用。

辨識人才還要有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眼力。俗話說,「三歲知老」,要能在風起於青萍之末,孩子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從孩子一個搞笑的動作,一個獨特的眼神,一句俏皮的言談,就能判斷這個孩子的長處,從這些細枝末節中,捕捉到這個孩子所有而別的孩子所無的東西。有的孩子才華外露,聰穎早慧,有的孩子為人木訥,可能大器晚成。那些才華外露的孩子很容易得到人們的賞識,到處看到的是笑臉,到處聽到的是恭維,而那些木訥的孩子,很可能被歧視和埋沒。其實,很多孩子訥於口而敏於思,拙於行而巧於心,木訥笨拙其表,而聰慧敏捷其心,這就特別需要父母和老師,能夠由表而識里,由粗而辨精。敏捷的孩子性格上多外向,木訥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較內向,前者的才華容易被人承認,後者的才華則很難被人發現。社會上對內向和木訥的孩子有很多偏見,有些人把內向當成一種性格缺陷,認為他們將來在社會上「吃不開」,把為人木訥當成思維遲鈍。事實上,外向和內向性格都能取得巨大成功,美國很多總統小時候就性格內向;如今機智幽默的李娜,幾年前還是個又倔又犟的刺丫頭。敏捷和木訥更是各有所長,敏捷者可以七步成詩,木訥者可以成就大業。因為敏捷的人耐不住性子,守不住寂寞;木訥者能夠深思熟慮,思入微茫,見人之所不能見,言人之所未嘗言,最後寫出流傳千古的偉大傑作。人類兩個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人都木訥內向。愛因斯坦到八九歲時才會說話,小學、初中都被視為弱智,高中畢業典禮結束後,他父親向學校教導主任諮詢小愛因斯坦將來選擇什麼專業時,這位教導主任輕蔑地說:「你兒子選擇什麼專業都一樣,因為他什麼專業都學不好。」多虧愛因斯坦有好父親好母親,他們用自己的愛心、信心和細心,敏銳地發現這個看起來木頭木腦的兒子是個天才,精心地呵護著這個飽受社會歧視的天才,並最終讓這個奇特的天才成為大才。

辨識人才還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豐富的審美趣味。聰明的孩子往往行為怪異,舉止叛逆,如果對這樣的孩子不能寬容和接納,天天咒罵他、討厭他,就可能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