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人生 人生難道只是一場賽跑?

鄰居家一個正在讀高二的男孩,今年期末考試門門成績在班裡都名列前茅。這小子性格開朗外向,看看暑假前後幾天他那模樣,走路簡直像跳舞,開口就像唱歌,眼睛、眉毛、鼻子、頭髮無一不露出笑意,你要是不明白什麼叫「喜上眉梢」,此刻他那張臉就是這個成語最生動的寫照。

放假頭一天他就要求爸爸媽媽犒勞一下——讓他和同學們一起到黃山玩幾天。沒有想到他爸爸聽到這種「非分之請」,剛才那張笑臉馬上就變成了苦相:「你明年就要高考,離高考的日子還不到十一個月,現在正是你人生的關鍵時期,才考好了這一次,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再說,現在考得好有什麼用?是騾子是馬要到高考場上見分曉——吃完就到書房用功,別他媽胡思亂想。」媽媽也在一旁幫丈夫說話:「爸爸是為了你好,你這學期和上學期各考好了一次,媽媽都給你記著啦,等你明年考上了名牌大學,我們就幾次成功一起慶祝,讓大家喜上加喜!」錢都在爸媽口袋裡,兒子眼看是去不成黃山了,他一臉春意隨之也換成了滿臉秋霜:「媽,『喜』既不能相加,又不能相乘,幾次『喜』加在一塊還不是一次『喜』,你還能弄成『喜』的立方不成?捨不得花錢,就別忽悠人!」「爸媽什麼時候捨不得在你身上花錢?是怕你玩野了,心收不回來,影響了明年高考成績。媽媽從來就說話算數,今年這一次算媽媽欠你的,明年考出了好成績媽加倍奉還。」

鄰居父母與兒子的這則對話,大概不是特例而是通例,至少有很大的代表性,對話內容蘊含了我們長期信奉的生活準則——

1.即使有了樂事也不能馬上行樂,「及時行樂」在二三十年以前,還被說成是「地主資產階級荒淫腐化的生活態度」,比今天包二奶至少要可恥十倍以上(順便說一下,今天包二奶還被許多人視為成功人士的標誌),現在它仍然是個貶義詞,說一個人「及時行樂」就和說一個人「破罐子破摔」一樣,等於宣判這個人的人生態度非常消極頹廢。

2.一個人要到功成名就的時候,才能大張旗鼓地慶祝勝利,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快樂,才能悠然自得地品味幸福。

這兩點既有緊密的聯繫,各自又強調了不同的側面:第一點是從消極方面進行禁止,提醒人們不應該如此如此,譬如,不能一有機會就去享受,過一種消極頹唐的生活;第二點是從積極方面進行鼓勵,告訴大家應該如何如何,如應當盡量推遲自己逍遙快樂的時間等。

現在我覺得這兩條「全無是處」,它禁止的正是必須倡導的,它鼓勵的恰恰是應該否定的,也就是說,它禁止了好的東西,鼓勵了壞的東西。這種生活準則萬變不離其宗:怎麼干能讓你不快樂,它就要求你必須怎麼干!

我很多痛苦經歷都與這種病態的人生態度有關,假如要能追溯到這種生活信念的倡導者,我一定要到法院去起訴他,要他賠償我的精神損失!也正是由於信奉這種人生態度,我也讓我的兒子沒有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幸好兒子寬宏大量,原諒了我的「殘忍」,否則,只要他向法院告我從心理上和精神上虐待兒童,我至少要受幾年牢獄之災。

小時候父親告訴我說:「披一張狗皮易,披一張人皮難。」父親一生什麼事都沒有干成,只有這句話說得相當漂亮,它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殘酷的真相。就我的閱讀範圍所及,好像這句話的版權當歸父親。做人的確比做狗難,狗不知道什麼叫尊嚴,它餓了以後還可以吃屎,而人則不吃嗟來之食,有尊嚴才使人成其為人。正是要有尊嚴地活,人才比狗活得累,更比狗活得難。父親不僅希望他的兒子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而且希望他們能夠干出點名堂,他一直相信苦幹可以改變命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流了多少汗水便能換來多少收成,因此,他是「持之以恆」的鐵杆執行者——當然,他是要求我和弟弟持之以恆,事實上他自己並沒有貫徹到底。要有尊嚴地生活,要干出點什麼名堂,這些積極的人生態度都沒有什麼錯,以苦幹改變命運,以汗水換來收成,對於我們這些沒有背景的人來說,好像也是人生的「硬道理」,可就是這些積極態度和硬道理,把我「花季雨季」的青少年歲月熬成了一鍋黃連湯。父親為人向來有點偏激,要有尊嚴,就要有成績;要有成績,就得持續苦幹;要持續苦幹,就不能隨便休閑。於是,在父親的詞典中,「快樂」的意思就是「墮落」,「休閑」的本意就是「罪惡」,積極的人生態度一推向極端就成了人生的災難。我小時候讀書,讀得不好要「將功補過」,讀得好要「再接再厲」,總之,不管讀得好不好,都沒有好日子過,生活簡直就是望不到盡頭的苦海。說實話,當時醫學要是像現在這樣發達,我一定會偷偷摸摸地找醫生把自己變成一條狗,我覺得人真的是比狗苦多了,而且也沒有狗生活得有趣,農村的狗沒有主人跟著,想到哪裡去玩就到哪裡去玩,自己還能給自己做主。本來我那時就特別貪玩,而且又特別討厭學習,學習成績自然從來也沒有讓父親滿意,既然幹得好乾得壞生活都沒有盼頭,我就經常惡作劇地搗蛋和偷懶,所以我也就經常挨打挨罵。

我從來沒有懷疑過父親對我的「好意」,也從來不認為「過有尊嚴的生活」和「干出點名堂」有什麼問題,但他的「好意」卻結出了苦果,「沒有問題」的生活目標最終在每一個生活環節中都成了「問題」。

父親是我小時候最大的「階級敵人」,要不是礙於情面,「文革」中他在台上挨斗的時候,我也可能衝上台去揍他一頓,可是當我也成為父親以後,對他的大部分做法有了「理解之同情」。看來,要吸取父親的教訓很難,我像父親一樣也怕自己兒子將來一事無成,怕他將來不能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所以我也像父親一樣要求兒子「持之以恆」,同樣也把休閑當成了懶惰,把行樂視為墮落。兒子的童年幾乎是我童年的複製,只是他沒有「批鬥」過老師,而是不斷被老師「批鬥」,兒子上大學前就曾埋怨說他沒有幸福的童年。他的童年真的非常單調,不說也罷。

我和父親嚴格要求後代都是出於「好意」,過「有尊嚴的生活」和「干出點名堂」都沒有問題,為什麼「好意」辦成了壞事,「沒有問題」的地方卻成了「問題」?

為了尋找答案,我們先看看周邊人們的教育和生活。現在流行一個非常混蛋的人生信條——「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害得千千萬萬的父母和准父母,讓孩子剛剛受精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教育,還在媽媽胎中就受到折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學習外語,有條件的父母恨不得小寶貝一開口就會說七種語言。上幼兒園後開始學鋼琴、小提琴,學圍棋、象棋、國際象棋,學繪畫、唱歌,學英語、法語、日語、韓語,學打羽毛球、游泳,李娜打網球紅了以後又要學打網球,韓流最盛的時候還得學跆拳道……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刻也不能讓孩子清閑,一秒鐘也不允許孩子喘息。孩子不能閑著,父母自己也不能閑著,孩子不能喘息,父母更不能喘息。中國的父母也許是世界上最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從當上父母那天起就鐵了心告別幸福,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將來的尊嚴,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為了孩子將來的成就,為了孩子將來能第一個衝到人生目標的終點……

這就是問題之所在:我們的父母全都把人生當成一場賽跑,當成一場衝刺,所有過程毫無意義,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第一個衝到終點。為了實現這一人生目標可以犧牲一切人生的過程——為了實現生命目標的尊嚴,可以忽視生命過程的尊嚴;為了最後那一刻的幸福,寧可賠上一輩子的幸福!最後,這一生活信念的結果極其荒謬:為了尊嚴而失去了尊嚴,為了幸福而犧牲了幸福。

把人生當作一場賽跑,那麼我們就會只看結果而不重過程,一生都在為達到終點而拚命,片刻喘息就怕自己掉隊,稍一鬆懈就於心不安,整個人生就像上緊了的發條和繃緊了的弦。上小學不能輕鬆快樂,要考個好初中;上初中不能輕鬆快樂,要考個好高中;上高中也不能輕鬆快樂,要考個好大學;上了大學後要出國,出國後更要發奮讀書,畢業進公司、研究所後又得拚命衝刺,要衝到同事的最前頭……

很多人其實一生就是在為最後那一刻做準備,他們沒有真正「生活」而只是在「準備」生活,他們從來沒有「享受幸福」而只是在「儲蓄幸福」。你可能經常聽到身邊的同事說:等我退休後再去旅遊,退休後再去學照相,退休後再去……如果人生的一切快樂要等到退休以後才能享受,你說人生還值得活下去嗎?退休之前為什麼不能幹這些呢?不行,如果退休之前就享受生活,你在賽跑隊伍中肯定就要掉隊,還有可能被擠出競賽隊伍,甚至可能不得不放棄競賽,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標誌著你的人生全盤皆輸,所以大部分人一旦開始起跑,就要硬著頭皮跑下去,哪怕是最後一個到達終點。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明這場人生競賽所爭的不是知識與智慧,而是地位與名利。世界上的財富從性質上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