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身死聲名在,多應萬古傳」 二、「孟東野始以其詩鳴」

韓愈下面一段話是我們上面提出的論點的最好佐證:「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他在《薦士》詩中更是以孟郊直接李杜。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按昌黎『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中及李、杜而末言孟郊,其意蓋專在於詩。」 孟郊最先在大曆後的詩壇上用五古實踐著「下筆征興亡」的主張,用險硬苦澀的聲音鳴出了時代的不幸。

孟詩的內容十分豐富,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時代精神,關於他的言貧詩我們在上文討論過,不再費詞了。這裡特別指出的是,他有不少正面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在他的詩集中不難找到亂後慘景:

兩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戰城郭腥。

亂兵殺兒將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

千里無人旋風起,鶯啼燕語荒城裡。

春色不揀墓旁枝,紅顏皓色逐春去。

……

——《傷春》

這首詩反映現實的真實、深刻程度完全可與杜甫的《北征》相媲美。在他詩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對叛亂的嚴厲譴責:「孟冬陰氣交,兩河正屯兵。煙塵相馳突,烽火日夜驚。太行險阻高,挽粟輸連營。奈何操弧者,不使梟巢傾。猶聞漢北兒,怙亂謀縱橫。擅搖干戈柄,呼叫豺狼聲。白日臨爾軀,胡為喪丹誠?豈無感激士,以致天下平。登高望寒原,黃雲郁崢嶸。坐馳悲風暮,嘆息空沾纓。」(《感懷》)詩中的「漢北兒」指李希烈叛兵,其時藩鎮叛將經常與中央對抗,大唐帝國處處「烽火日夜驚」。詩人因目睹國家的動蕩分裂和人民的流離失所而「嘆息空沾纓」。他的另一組詩《感懷八首》中也有不少表現社會戰亂和民族苦難的佳作,如組詩之二:

晨登洛陽坂,目極天茫茫。

群物歸大化,六龍頹西荒。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

飢年無遺粟,眾馬去空場。

路傍誰家子,白首離故鄉。

含酸望松柏,仰面訴穹蒼。

去去勿復道,苦飢形貌傷。

洛陽這大唐帝國的首善之區居然荒草遍地、豺狼成群,人民由於戰亂和饑荒不得不「白首離故鄉」,詩人對此只好「仰面訴穹蒼」,可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此詩無疑是曹植那首名詩《送應氏》的迴響:「步登北邙坂,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孟郊詩歌在反映社會動亂這一點上堪稱建安詩歌的遺響,上面孟郊與曹植二詩讀來都令人「氣結不能言」,難怪他在《贈蘇州韋郎中使君》一詩中稱道「金玉曹、劉名」了。他還常抒寫上層與下層社會經濟、政治地位的懸殊,及由此決定的思想感情上的對立:

旭日朱樓光,東風不驚塵。

公子醉未起,美人爭探春。

探春不為桑,探春不為麥。

日日出西園,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長安早春》

他詩集中也不乏為下層人民挨剝削而憤然不平和激烈控訴的作品,樂府《織婦辭》是其代表作之一: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當年嫁得君,為君乘機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

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樹。

這首詩使人想起宋代名詩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錢鍾書先生指出梅堯臣這首《陶者》明顯受了孟詩的影響,而北宋另一詩人張俞的《蠶婦》更是「落在孟郊《織婦辭》的範圍里」:「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的詩情和詩境簡直就是《織婦辭》的翻版 。《寒地百姓吟》對下層人民苦難的表現更為真切感人,詩人由對酷寒中百姓「半夜皆立號」的同情變而為對此時此刻權貴正「高堂捶鍾飲」的憎恨:

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勞。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捶鍾飲,到曉聞烹炮。

寒者願為蛾,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

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鬱陶。

要明白他上面這些對戰後慘象的反映、對不義戰爭的譴責、對紈絝子弟的申斥、對受剝削人民的同情等傑作的真正分量,只要指出它們大都出現在白居易那些備受人稱道的諷喻詩和新樂府之前就夠了。遺憾的是,孟郊這些很有深度而且出現在白詩之前的優秀詩歌,過去一直沒有博得它應得的讚揚。不過,最能代表孟詩內容特點的不是上面這一類,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說:「這邊老年的孟郊,正哼著他那沙澀而帶芒刺感的五古,惡毒地咒罵世道人心。夾在咒罵聲中的,是盧仝劉叉的『插科打諢』和韓愈的宏亮的嗓音,向佛老挑釁。那邊元稹、張籍、王建等,在白居易的改良社會的大纛下,用律動的樂府調子,對社會泣訴著他們那各階層中病態的小悲劇。」 前面我們指出過,他「咒罵世道人心」的內容是在他的言貧詩中表現出來的。他這些揭露統治階級偽善、猜忌、險惡、貪婪等醜惡現象的詩歌,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唐社會的現實。總之,孟郊不僅是建中後「始以其詩鳴」的第一個詩人,而且他的詩歌與稍後「新樂府運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