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由冷落到推尊 五

明清之際,面對著天崩地塌的社會巨變,那些滿懷民族氣節的思想巨子和文壇領袖,在抗清復明的壯舉失敗之後,雖然遁跡幽棲潛心著述,但其內心仍然在呼喚力挽狂瀾的不世之才,推崇經天緯地的博大胸襟,嚮往倜儻豪雄堅貞卓絕的心力。這一傾向反映在詩文創作和詩歌理論上,便是醉心於雄強博大的巨制,追求巨刃摩天的氣勢,崇尚豪邁激蕩的「陽氣」 。屈原、李白、杜甫容易激起他們的共鳴,雖然推重陶淵明忠晉的氣節,但他們對陶詩所抒寫的情懷和境界則比較隔膜,如王夫之就不滿陶詩「量不弘而氣不勝」 ,認為「少無適俗韻」「結廬在人境」「萬族各有托」等詩,是「托體小者,雖有佳致,亦山人詩爾」 。當時的詩人歸庄在《費仲雪詩序》中也說陶、陸等人缺乏劉琨的「氣象」:「倜儻奇偉之人,發於文辭,必將如幹將之在匣,良玉之在璞,星斗山川,皆見氣象,非尋常詩人之可擬也。劉司空詩雖不多,顧其氣象,豈潘黃門、陸平原、陶彭澤之比邪?」僅以「氣勢」和「氣量」論詩難免偏激,它不過反映了那種特殊歷史時刻士人普遍的期盼與情緒。其實,王夫之的藝術眼光極其敏銳,儘管對陶詩的「氣量」略有微詞,儘管他只以「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視陶 ,他仍然將陶淵明與曹植、阮籍等並列為第一流詩人 ,並對陶詩中所表現的那種超然洒脫的生命境界讚賞不已 。黃宗羲、顧炎武、朱鶴齡等人頌揚陶的志節高風,吳喬、賀貽孫、陳祚明等則讚揚其詩藝絕倫。吳喬在《圍爐詩話》卷一中,認為古今詩人陶、杜為最:「詩如陶淵明、杜甫者,上也;如李太白……為次之。」陳祚明同樣認為陶、杜同為詩國巨人:「千秋以陶詩為閑適,乃不知其用意處。朱子亦僅謂《詠荊軻》一篇露本旨。自今觀之,《飲酒》《擬古》《貧士》《讀山海經》,何非此旨?但稍隱耳!往味其聲調,以為法漢人而體稍近。然揆意所存,宛轉深曲,何嘗不厚?語之暫率易者,時代為之。至於情旨,則真《十九首》之遺也。駕晉、宋而獨遒,何王、韋之可擬?抑文生於志,志幽故言遠。惟其有之,非同泛作,豈不以其人哉!千秋之詩,謂惟陶與杜可也。」他在同書中還對陶詩的藝術風格作了生動的闡述:「陶靖節詩如巫峽高秋,白雲舒捲,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長空曳練,縈郁紓回。望者但見素色澄明,以為一目可了,不知封岩蔽壑,參差斷續,中多靈境。又如終南山色,遠睹蒼蒼,若尋幽探密,則分野殊峰,陰晴異壑,往輒無盡。」 他形象地道出了陶詩既單純又豐富、既澄明又蘊藉的特徵。

明末清初的作家和學者賀貽孫,與同輩們努力恢複正統儒家的獨尊地位、強調以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人的個性情感的思想傾向稍有不同,他思想的「大旨則黃老家言」 。當文壇同聲聲討晚明文學思潮時,他仍然回護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基本主張,在《周玄濱先生吉祥樓破愁草詩序》中倡言作詩應「本色天真,自寫懷抱,不借辭於古人,不競巧於字句,不鬥麗於聲華,蕭條高寄,一往情深」,因而,他在古代詩人中最心折陶淵明。賀氏在《詩筏》中說:「鍾、譚《詩歸》,大旨不出『厚』字。」 「厚」也是他本人評詩的重要標準:「『厚』之一言,可蔽《風》《雅》。」 他解釋什麼是「厚」時說:「詩文之厚,得之內養,非可襲而取也。博綜者謂之富,不謂之厚;濃縟者謂之肥,不謂之厚;粗僿者謂之蠻,不謂之厚……所謂厚者,以其神厚也,氣厚也,味厚也。」 他說:「陶元亮詩淡而不厭。何以不厭?厚為之也。詩固有濃而薄,淡而厚者矣。」 陶詩之「淡」是「厚之至變至化者也。夫惟能厚,斯能無厚。古今詩文能厚者有之,能無厚者未易覯也。無厚之厚,文惟孟、庄,詩惟蘇、李,《十九》與淵明。後來太白之詩,子瞻之文,庶幾近之」 。他認為陶詩之淡來於其厚,因而他的淡是「無厚之厚」,是比「能厚」更高一層的境界。

賀貽孫還在《詩筏》中用大量的篇幅闡述了陶詩的藝術境界與其人生境界的內在關係。陶詩其所以平淡自然,不像晉、宋間詩人那樣鋪金疊綉地裝飾,是由於他超脫了聲名、利害、計較,不在乎世俗的毀譽和褒貶。賀氏指出:「論者謂五言詩平遠一派,自蘇、李、《十九首》後,當推陶彭澤為傳燈之祖,而以儲光羲、王維、劉眘虛、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諸家為法嗣。但吾觀彭澤詩自有妙悟,非得法於蘇、李、《十九首》也。其詩似《十九首》者,政以其氣韻相近耳。儲、王諸人學蘇、李、《十九首》,亦學彭澤,彼皆有意為詩。有意學古詩者,名士之根尚在,詩人之意未忘。若彭澤悠然有會,率爾成篇,取適己懷而已,何嘗以古詩某篇最佳而斤斤焉學之,以吾詩某篇必可傳而勤勤焉為之?名士與詩人,兩不入其胸中,其視人之愛憎,與身後所傳之久暫,如吹劍首,一吷而已。彭澤《五柳先生傳》云:『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其《戒子書》云:『少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爾有喜。』味『自娛』二字,便見彭澤平日讀書作詩文本領,絕無名根,而所云『開卷有得』,所得何事?豈從字句間矜創穫者哉……大抵彭澤乃見道者,其詩則無意於傳而自然不朽者。嗟呼!古今詩文人不知凡幾,而傳者百無一二,豈非有意於傳者之過哉!」 為此,他針對鍾嶸關於陶詩「其源出於應璩」的論述,毫不客氣地說:「陋哉斯言!使彭澤果出自應璩,豈復有好彭澤哉?余謂彭澤序《桃源詩》:『不知有漢,何論魏、晉。』此即陶詩自評也。後人必擬何者為漢詩,何者為魏、晉詩,字句模仿,僅得古人皮毛耳。此無他,名心為之累也……陶公不知有古今,自適己意而已,此所以不朽也。」 由於陶淵明無意於做詩人,更無意於以詩博得世人的稱道,所以他不像「名士之根」未除的詩人那樣,「以古詩某篇最佳而斤斤焉學之」,也不會刻意模仿某家某派的詩風。鍾嶸根據他《詩品》的體例,就像為其他詩人追溯源流那樣,竟簡單地說陶詩「出於應璩」,難怪招來賀氏「陋哉」之譏了。賀氏還指出:「陶詩中雅懿、朴茂、閑遠、淡宕、雋永,種種妙境,皆從真率中流出,所謂『稱心而言人亦足』也。真率處不能學,亦不可學,當獨以品勝耳。」 稱陶公超脫了聲名之累,陶詩句句從真率中流出,無意於為詩而詩無不妙,都不失為獨得之見。賀氏對陶淵明並非盲目崇拜,而是理解後的傾心。

清代前期詩壇上的「國初六家」——施閏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禎、趙執信、查慎行等人,他們論詩所持的觀點各異,寫詩所企慕的風格不同,但都高度評價陶詩。施閏章在《綏庵詩稿序》中稱「詩以自然為至,以深造為功」,所以他在歷代詩人中最推重陶淵明、李白、王維,在《曾子學陶詩序》中說陶無意為詩而詩卻映照千古,在《蠖齋詩話》中讚美陶詩「偶然入妙」。康熙年間的詩壇領袖王士禎倡神韻說,追求清遠沖淡、自然天成的韻味,在唐以前詩家中他最尚陶潛,在其《古詩選·五言詩凡例》中稱他是「卓絕先後」的人物:「《十九首》之妙,如無縫天衣,後之作者,顧求之針縷襞績之間,非愚則妄。此後作者代興,鍾記室之評韙矣。愚嘗論之:當塗之世,思王為宗,應、劉以下,群附和之,惟阮公別為一派。司馬氏之初,茂先、休奕、二陸、三張之屬,概乏風骨;太沖挺拔,崛起臨皌,越石清剛,景純豪雋,不減於左,三公鼎足,此典午之盛也。過江而後,篤生淵明,卓絕先後,不可以時代拘墟矣。」他認為「六代惟陶彭澤」可追《風》《雅》,而陶詩的特點在於「純任真率,自寫胸臆」 。查慎行也推陶淵明為詩史上「千秋第一人」,稱頌陶詩「精深涵道味,爛漫發天真」 ,從詩題到詩語都洋溢著他對陶的敬服之情。儘管清朝前期的詩人和詩論家視野不同,但都認同陶淵明為六朝最傑出的詩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

稍後的詩壇上和批評界學派林立,異說紛呈,其中以沈德潛為代表的「格調說」、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說」和以翁方綱為代表的「肌理說」,在理論上最為成熟和系統,因而在詩人中產生的影響也最大。沈德潛標舉「溫柔敦厚」,要求以儒家倫理規範人的性情,使其「去淫濫以歸雅正」 。沈氏在「淵深朴茂」的陶詩中發掘出了「溫柔敦厚」的倫理意義,認為「漢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聖門弟子者,淵明也」 ,稱淵明為「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詩有不獨步千古者耶」 ?在《說詩晬語》中說陶詩的特點是「合下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其詩「中有元化,自在流出」,與六朝許多專尚琢句的詩歌「烏可以道里計」。在理論上與沈德潛同聲相應的李重華也認為「五言古以陶靖節為極詣,但後人輕易摹仿不得」,「西晉詩當以阮籍作主,潘、左輩輔之。若陶公高骨,不可以時代論,即照時代序列,斷屬東晉,今人以陶謝並稱,俯列宋代,不得以知言目之」 。推舉「性靈說」的袁枚強調詩中須有「真我」,批評當時在詩中堆垛學問和羅列典故的習氣,因而傾心於用自然平易的語言「取適己意」的陶詩,在《隨園詩話補遺》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