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無為與有為 4、最美的語言就是無言

不管你採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只要你出行就會留下印跡——乘車有車轍,步行有足跡,飛行有航線,坐船有水紋;不管你如何雄辯滔滔,只要你言談就會露出破綻——立論可能邏輯不周,辯論可能出現漏洞,說得越多越有可能被別人抓住把柄;不管你是如何聰明敏捷,只要你計算就離不開計算工具——古人用籌策,近人用算盤,今人用計算機;不管你能想出什麼辦法,只要你關門就得用開關器具——或者木做的栓梢,或者鐵做的鎖;不管你能想出什麼點子,只要你捆東西就少不了繩絲——不是麻繩,就是膠線,或者是鐵絲。

善於行走的順其大「道」而行,所以不留下任何行跡;善於言談的順物之性,所以絕不會有絲毫的錯誤;善於計算的以「道」為計,所以不用什麼籌策;善於關閉的因其自然而關之,不用栓梢鐵鎖也沒有任何人能開門;善於捆縛的因其自然而捆之,不用繩索也沒有任何人能解結。

因而,體「道」者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施不造,不設立形名概念以區分萬物,不確定愚智以品評高下賢愚,不定出實用標準以衡量有用與無用,不懷一點偏見以影響個人愛憎,讓每人各安其性,各盡其能,各遂其生,所以在體道者那裡沒有被棄之人,讓物各盡其用,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所以在體道者那裡沒有被棄之物。

禪宗三祖僧璨在《信心銘》中一開卷便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對所有的人與物都一視同仁,了無分別,那對任何人、任何物也就無所向背愛憎;對人與物無所向背愛憎,那對他們或它們也就無所揀擇取捨。做到了無所分別、無所愛憎、無所取捨,一個人也就臻於道的最高境界了。

我們知道,取捨總得要以某種標準為依據,而標準又以某個人或某類人為基點。同一種東西以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正如蘇軾在《赤壁賦》中說的那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人們談論問題和臧否人物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大家不是常犯「貴遠賤近」的錯誤嗎?人們不總是「愛美嫌丑」嗎?「我」的「遠」方可能就是你的「近」處,「我」的「左」邊可能恰是「你」的「右」邊,「我」眼中的「白天鵝」可能正是「你」眼中的「醜小鴨」。

很難找出一個絕對的共同標準,人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就會患風濕病,泥鰍不在潮濕的地方就要被乾死,人爬上高樹就會恐懼發抖,猿猴在高樹上卻蹦跳自如,這三種動物到底誰的生活習慣才合標準呢?人吃烤熟的麵包,麋鹿生吃野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腐鼠,這四種動物到底誰的口味才合標準呢?西施是世上人見人愛的美人,可是魚見了她就潛入水底,鳥見了她就要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就轉身逃走,這四種動物到底誰的審美趣味才合標準呢?

禪師稱「但莫憎愛」,說「唯嫌揀擇」,是由於在他們看來既然四大皆空,還分什麼美醜、妍媸、賢能、不肖?道家稱不別不析無施無為,是因為「道」原本渾然一體,既不可別析也無須區分。

人一有了賢愚之分,賢人必受抬舉而愚者定遭嘲弄;一有了貴賤之分,貴者便受人尊敬而賤者就被人輕視;一有了美醜之分,美者被人愛慕而丑者遭人白眼。物一有了優劣之分,優者被人搶而劣者被人棄;一有了豪華與簡陋之分,豪華的東西人們垂涎三尺而簡陋貨物被拒之千里。這樣一來,有人就成了時代的寵兒,有人則成了社會的倒霉鬼;有些東西成了人們的搶手貨,而有些東西則成了世上的「狗不理」。

有了主觀的區分自然就有個人的取捨,有了個人的取捨自然就有不同的追求。為了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人與人之間就免不了殘酷的競爭;為了追逐豪華的生活,大家就被煽起貪婪的慾望。

要是能順其天理因任自然,便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大朴未虧大道斯興之際,人們不知有美醜之分和貴賤之別,朴散淳漓之後才開始辨別貴賤美醜。因而善人就成了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則成了善人之資,也就是說,善人以不善人為其借鑒,不善人以善人為其老師。世之所尊者莫如「師」,世之所愛者莫如「資」。善人之所以以不善人為資,正是因為不善人以善人為師,假如沒有善人與不善人之分,何從有「師」與「資」之別呢?人被分為「善」與「惡」及「師」與「資」,無疑是大道分裂以後的衰象。在朴未虧道未裂的至治之世,既無分「善」「惡」,又哪有「師」「資」,更何來「貴」「愛」?

大道渾然一體而無分於善惡,「聖人」返樸還淳而無貴於師資,既不貴此而賤彼,也不愛甲而惡乙,讓有其智者任其智,有其力者任其力,讓萬類遂其生率其性。如果不順物之性,如果不因任自然,那麼,越賣弄小聰明就越愚蠢,個中的至理既玄妙又精深。

記住吧,朋友,善行者無跡,善言者無言……

(參見原第27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