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機詐 4、偷兒在此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世說新語·假譎》

《三國演義》中周瑜埋怨「既生瑜,何生亮」,袁紹死前估計也要哀嘆「既生紹,何生操」。

其實,袁紹與曹操完全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就出身而言,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袁家從曾祖父起連續四代有五人居三公之位,在東漢後期勢傾天下,而曹操的父親是宦官養子,連當時的人也「莫能審其出身本末」;就自身條件而言,《後漢書》說袁紹不僅「有姿貌威容」,而且氣度「弘雅」,而曹操卻身材「矮小」,他本人也「自以形陋」。可是誰曾料到,官渡之戰中袁紹竟然敗在曹操手下,而且還敗得十分丟人。

不過,他們並不是天生的冤家對頭,年輕時他們還有共同的愛好——遊俠。《英雄記》說袁紹少「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皆為奔走之友」。「奔走之友」是指常常一起到處遊逛的人。《三國志》稱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裴松之注引《曹瞞傳》也說他「少好飛鷹走狗,遊盪無度」。遊俠好的一面是輕生重義,勇於為人排難解紛,壞的一面是遊手好閒,偶爾還像無賴之徒一樣為非作歹。袁紹和曹操二人「好遊俠」,好和壞兩面都各沾了一點。

這篇小品正是寫他們小時一起的惡作劇——

魏武帝小時候,曾經和袁紹一起喜好學遊俠。有一次他們去看人家新婚,先暗暗潛藏到主人家園中,夜深時分突然大叫道:「這裡有偷兒賊!」等青廬里的人都跑出來看小偷時,曹操趁機衝進青廬,抽出刀來劫持新娘子。他和袁紹逃出園子時迷失了道路,墜入密集多刺的枳棘中,袁紹陷在刺中動彈不得。曹操見此情狀,連忙又大叫道:「偷兒在此!」袁紹在驚慌急迫中亡命地跳了出來,因而二人才幸好沒有被主人抓獲。

古代北方婚俗,用青布幔為屋叫青廬,在青廬中新郎新娘交拜,還以竹枝打新郎為戲。親戚鄉鄰成群地去看新婦,在洞房裡戲新郎新婦,是很早就形成的新婚習俗,葛洪《抱朴子·外篇》指責說:「俗間有戲婦之法,於稠宗之中,親屬之前,問以醜言,責以慢對。」曹操和袁紹一起去看人家新婚並非無禮,但搶人家的新娘就過分荒唐了。看了人家的新婚,還要搶人家的新婦,曹、袁二人小時是不折不扣的惡少。

不過,作者本意不是要揭露曹、袁的惡少行徑,而是要通過急中生智的行為,刻畫曹操有膽有謀的個性。他想搶劫青廬中的新婦,可青廬中一滿屋人在鬧洞房,他和袁紹二人絕不可能得手,於是他大喊「有偷兒賊」,把青廬中的人引出來抓小偷,這樣他才能「抽刃劫新婦」。「有偷兒賊」是寫曹操的智謀,「抽刃劫新婦」是寫曹操亡命的膽略。當袁紹陷在枳棘中時,要是鼓勵他不要怕刺,可能越鼓勵他越害怕,追他們的人又越來越近。曹操要是一個人逃走,以後大家會指責他為人不義,要是先把袁紹救出枳棘,然後再兩人一齊逃走,他們都將同時落網。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曹操又靈機一動大聲喊道:「偷兒在此!」驚恐緊張中的袁紹,必然會奮不顧身地衝出荊棘,還哪用得著別人鼓勵幫助?兩次簡短的喊話,兩個敏捷的動作,就寫出了曹操的機智、膽量和冷靜,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同伴身陷枳棘,失道更有追兵,若不是曹操如此聰明,哪會想出如此聰明的逃法?

文中雖然有兩個人物,但袁紹完全用作陪襯。在這次劫新婦行動中,袁紹成了曹操的累贅:「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是曹操的機敏才讓他免被抓獲。

儘管這是曹袁兒時的遊戲,但預示了他們後來的結局;儘管袁紹出身比曹操高貴,可曹操一直瞧不起袁紹的才能:「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志大而智小」的袁紹,與膽大而才高的曹操,最後在官渡一決雌雄,能不被打得一敗塗地嗎?

曹成了袁爭天下的對頭,可袁卻不是曹的對手,青少年時代袁「玩」不過曹,成年後自然也鬥不過曹。

「偷兒在此」真有象徵意義。唐代詩人章碣在《癸卯歲毗陵登高會中貽同志》中憤激地說:「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曹、袁小時去偷劫別人的新婦,他們成人後又去偷劫整個國家。曹操喊叫袁紹「偷兒在此」,曹操本人又何曾不是「偷兒」呢?只是他比袁紹偷技更高而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